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新时代的英雄楷模 > 第十一章 献身国防的模范干部——苏宁
第十一章 献身国防的模范干部——苏宁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2271  |  更新时间:2015-03-26 16:32:02  |  分类:

爱国教育

简述

苏宁(1953—1991),出身军人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我军的高级干部。自1969年参军以后,苏宁在22年里,全身心投入国防科研,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成绩。1991年4月21日,在一次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中,他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而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于1991年4月29日牺牲,年仅38岁。1993年,中央军委授予他“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2009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名单。苏宁是一位在我国改革开放年代献身国防现代化的英雄,是中央军委决定在全军连以上部队悬挂画像的解放军8位著名英模之一。

苏宁在短短的38年人生道路上追求的目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为国防现代化建设献身。他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事迹

1953年,苏宁出身一个高干家庭,他的父亲1937年参加革命,母亲也是一位军人。苏宁家庭对他的教育和熏陶是传统的、积极的。所以他从小就比较懂事。

苏宁上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段时间每天放学回来都很晚。爸爸问他干什么去了,他总是淡淡地说:“老师给补课。”后来老师家访时爸爸才知道实情:体育课为了上滑冰项目,学校自己浇了一块小冰场,每个班级轮流打扫一周卫生。轮到苏宁他们班时,其他小朋友都不愿意打扫,苏宁就一个人把冰场打扫完再回家。爸爸表扬了苏宁,同时告诉他要学会带动大家一起为集体做事情。

12岁那年,有一天,小苏宁一身污泥地回家了。刚换上干净衣服就脏成这样。妈妈气不打一处来,上去就是一巴掌。爸爸把苏宁拉到一边,细问后才知道:有个小朋友在马家沟河边捞鱼食,不小心滑到河里去了,苏宁上前去拉这个小朋友时摔倒了。妈妈知道错怪了苏宁马上向他道歉,并表扬他做得对。苏宁反过来又安慰妈妈:“妈妈,是我不好,我应该向您解释清楚。”

苏宁上初中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在学校里学不到知识不说,红卫兵狂热的“破四旧”,揪斗老干部使他感到茫然。当兵去!这既是一种逃避,也是找个机会在部队这块净土里锻炼。父亲支持了他的选择。

1969年12月,初中还没毕业的苏宁高高兴兴地穿上了军装,来到炮团二连。

苏宁刚当兵那会儿一个月津贴费才几块钱,可他在第一年春节就往家里寄了50元。收到钱时妈妈就哭了,家里不缺这50元,她感动的是孩子孝敬父母的这片心。

苏宁到部队后,除了认真参加训练外,一切从小事做起,哪里有脏活儿、累活儿,他就会出现在哪里。连队的厕所卫生差,他就主动要求扫厕所,结果厕所的卫生大为改观。连队饲养的小兔掉进粪池,他不顾脏臭把小兔捞上来用清水洗净。

参军后,苏宁感到知识贫乏,自觉地制订了学习计划,给自己布置作业,而且要求自己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

一天晚上,炮团营房里熄灯号响过后,连长蔡福贵去查铺。当他走到苏宁的床铺前时,发现被子把苏宁严严实实地蒙了起来。

这还不捂出一身汗来!连长体贴地轻轻揭开蒙在苏宁头上的被子。没想到苏宁正打着手电筒在看书呢。他没有批评苏宁,只是心疼地说:“苏宁,早点休息吧,明天还有任务呢!”

苏宁冲连长一笑,说:“连长,这是我今天应该完成的作业,完不成睡不踏实。”

他经常把别人休息的时间用来学习。

苏宁不仅爱学习,而且善于学习。他向战友介绍经验说:学习要“四勤”,勤动脑、勤阅读、勤求教、勤动笔。

有一年苏宁到解放军长沙政治干部进修学院学习。在一个炎热的下午,他按响了解放军科技大学教授陈庆华家的门铃。

陈教授打开房门,一个少校军官站在面前,只见大颗的汗珠从少校军官的额头滚下来,可军装的风纪扣却扣得整整齐齐。

陈教授很诧异,他并不认识眼前这个年轻人。苏宁非常有礼貌地敬了一个军礼,说:“陈教授,很冒昧打搅您。我是长沙政治干部进修学院的学员,我叫苏宁,今天特意来向您请教!”

苏宁当时正在研究军事运筹学,有些疑问来请教这位全军军事运筹学会秘书长。陈教授一向喜欢勤奋好学的年轻人,所以对苏宁的造访很是高兴。那天他们探讨了很长时间。

苏宁把雷锋视为学习的榜样,对待老百姓、对待战友像春天般温暖。

有一年炮团参加演习,苏宁他们班住在了阿城市靠山屯的冯大娘家里。冯大娘勤劳质朴,心地善良,但不幸的是早年丧夫,改嫁后没几年丈夫又患病卧床不起。

苏宁十分同情两位老人的不幸,一有空就帮助他们干活儿。

农村条件差,老大爷常年不洗澡,苏宁就用大锅烧水,用大木盆给老人洗澡。老人身上有异味,怕苏宁嫌弃,说啥也不肯,苏宁说:“就当我是您的孩子,给您洗澡不是正常的事吗?”

冯大娘家烧柴十分困难。苏宁训练归来,就捡一捆干柴,放在院后。在他的带动下,每次训练回来,人人身上都多了一捆干柴。短短的20天,冯大娘家的柴垛高高地堆了起来,足够烧一年了,大娘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有一次,苏宁从离营房不远的一个修鞋摊经过,看见4个流里流气的年轻人正在欺负修鞋的母子。他走上前去大喝一声:“你们几个想干什么,欺负两个外地人算什么本事!”4个人看到军官咄咄逼人的目光悻悻地走了。苏宁了解到,母亲叫张云飞,儿子叫鲁小民,3年前他们浙江老家发了水灾,张云飞就带着当时只有14岁的儿子挑着修鞋担,来到了举目无亲的哈尔滨。

苏宁掏出5元钱递到了修鞋的妇女手里,和气地说:“我叫苏宁,就住在对面大院的五楼,以后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助尽管找我好了。”

打那以后,苏宁经常帮助他们。娘俩住在花园街一隅简陋的铁棚子里,夏天热冬天冷。夏天来了,苏宁把家里的电扇送给他们用,冬天来了,苏宁又买来煤炭供他们取暖。平常缺油少盐、缺米断面,苏宁就接济他们。

有一年秋天,团副参谋长陈吉忠在外地执行任务时突然接到家里“母病故速归”的电报,他心急如焚地坐当天的火车返回哈尔滨,出站时已经是深夜23点49分了。

这时,只听站外有人喊:“老陈!老陈!”他抬头一看,是参谋长苏宁,就惊奇地问:“你怎么来啦?”“我是专门来接你的呀!听说你母亲去世了,我和你一样难受。我打了几次电话,才知道你是坐这趟车。”一股暖流涌上陈吉忠的心头。

苏宁从陈吉忠手中抢过提包,边走边递给他一个信封:“老陈,这是团里给你开的介绍信,途中住宿检查都用得上。还有我平时节省下来的1000元钱,你先拿去花吧!”又说:“里面还有一张我托人给你买的明天的火车票。到家后还有什么困难,及时给我打电话。”

“老苏呀!你想得比我自己都周到!”陈吉忠既为母亲去世悲伤,又为战友情而感动。

苏宁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吹响改革开放、向现代化进军号角的启动阶段。苏宁所面临的差距还很多、很大:对高新科技知识的掌握,对现代军事科技的了解,以及科研水平与手段,均比别人差一大截。苏宁也很清醒,他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他说:“祖国把剑与盾交给我们这一代军人,我们就不能回避这样一个课题:如何用高科技打赢未来战争。”一种使命感催促着他去研究新问题;一种顽强的毅力让他挤身于现代军事高新科学的尖兵队伍。他发愤撰写了军事论文共70多篇,计30多万字。

就在发表首篇论文的7个月后,即1984年10月,领导对他今后的走向提出了两种选择:一是上军校深造,但提拔要受影响;二是在基层好好干,提拔可能快一些。苏宁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前者。有人劝他:“凭你现在这本事,在部队干绰绰有余,上军校学3年后回来,也许啥都没了。”苏宁却说:“现在部队需要研究的课题太多了,而我文化程度低,专业知识少,想钻进去也力不从心啊。所以,我现在急需提高文化水平。”

长沙的夏天热浪灼人。苏宁一跨进长沙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就投入紧张的文化补习,他要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追回来!同学们谈起苏宁的钻劲,无不跷起大拇指:清晨,背书最多的是苏宁;课堂,听讲最认真的是苏宁;深夜,入睡最晚的还是苏宁……

1986年年初,苏宁获得高中文化结业证,又转入宣化炮兵指挥学院深造。进了炮院,计算机、高等数学、心理学、运筹学、统筹学……十几门新知识新技术一下抓住了他。苏宁恨不得变块海绵,把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统统吸收。

一次,领导给苏宁两天假,让他进京办事。他怕耽误学习,抓紧时间把事办完,当天就急匆匆地赶回宣化。有人笑话他“傻冒”,苏宁说:“要想干一番事业,没有深山探宝的求知欲望,没有沙里淘金的知识积累,不行啊!”在炮院短短两年,他运用所学的知识辛勤笔耕,先后向院刊炮学杂志投稿12篇,撰写学术论文20多篇,有14篇还在全军性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就在这期间,他被运筹、统筹、射击三个全军性学会吸收为会员。

1987年秋,毕业考试揭榜。苏宁喜获14科平均872分的优良成绩,其中地炮射击、计算机、军事基础等6门专业课都在90分以上。他是毕业时极少数优秀论文得主之一。学院在毕业鉴定上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苏宁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炮兵指挥人才。”

苏宁回到部队,写军事论文竟一发不可收。从院校毕业到牺牲前,4年里他就撰写了近40篇,几乎每月1篇。人们惊异:“苏宁在基层当主官,哪来那么多的研究时间,哪有那么大的精力?”

然而,当人们来到部队,走进苏宁生前居住的那9平方米小屋,一切疑惑便消失了。

这是间精神富有与物质匮乏形成强烈反差的陋室。看不到一点现代生活的陈设,却看得到众多军事高新知识的拥有。旧白床单铺着的床铺下,压着一幅幅作战地图;床头上、破旧的书柜里,堆放着几十本现代军事科学书刊;油漆脱落的两屉桌下,塞满了一摞摞书本、手稿和布满演算公式的草纸;拉开抽屉,里面躺着十几个长短不齐的蜡头,有的还是两三个粘到一起的;书柜顶上,放着一个已经吃完了的方便面空纸箱;墙上挂着条伴随苏宁20多年的军用腰带,腰带内侧用钢笔画了14种现代飞机、导弹、大炮、舰艇和其他兵器的图案。

小公务员指着床边一块40厘米的胶合板介绍说:“苏参谋长晚上学习、写论文,把这块板垫在办公桌和床头柜之间,铺上白纸,拉亮台灯,停电时就点上蜡烛。板上的右边摆满书,床上摊满资料,一写就是大半夜……”

1990年5月20日下午,苏宁来到新兵结业考核的最后一个项目手榴弹实投现场。

投弹考核开始,一枚枚手榴弹飞向目标区爆炸。突然,有两枚手榴弹投到离前沿不足10米的地方后许久没有响声。

怎么回事?战士们互相看着,场上鸦雀无声,空气一下子紧张起来。

苏宁面带笑容地走到战士们跟前安慰说:“大家不要紧张,这两枚手榴弹是‘哑弹’,我马上将它引爆,不会有问题的。”

听说要引爆“哑弹”,站在一边的作训参谋王臣马上说:“参谋长,我去吧,这是我作训参谋分内的事。”军医王明荣也向苏宁请战:“参谋长,还是我去吧,我是当工兵出身的,对这玩意儿熟悉。”

“你俩不要争了,我去!”苏宁摆摆手,他知道引爆“哑弹”是存在危险的。

他猫腰来到“哑弹”躺着的地方,仔细一看,原来是拉火环没拉掉,他小心翼翼地往拉火环上挂上带绳子的小钩,而后迅速撤到安全隐蔽处引爆了“哑弹”。

战士们将敬佩的目光投向了参谋长。

苏宁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为国防现代化建功立业,力争做一名优秀指挥员。他刻苦钻研军事技术,发明了许多研究成果。

冬季的黑龙江雪花飞舞,冰天雪地。苏宁野营拉练回来,一直想着一个问题,就是冬季拉练的取暖问题。士兵们拉练时都是打雪洞过夜,早上起来,一个个眉毛上都挂着霜,像白胡子老头,有些战士还冻坏了手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宁想搞一种野营用的帐篷。

说干就干,苏宁利用休息时间,很快搞了一个“多功能帐篷”的设计图。这种帐篷功能多,能保温,体积小,拆装又方便。

苏宁的岳父、岳母都很支持他这个实验,家里成了他的实验工厂。

苏宁找来一些铁棍和三角铁,焊成支架。没有帆布,就把家里的旧床单拿来代替。可是他不会蹬缝纫机,他的岳母就主动来帮忙。

扎制帐篷,不像做衣服那样容易,工作量大不说,拖拖拉拉一大片不好摆弄。他的岳母一干就是一身汗。苏宁过意不去,要给岳母100元钱,岳母挺不高兴,说:“咋的,你是雇我给你干活吗?”硬是不要。

篷布缝好了,苏宁要到院子里去支,岳父说:“就在屋里吧,外面地上有土,不方便。”

经过反复研究、修改,一顶冬季用的多用帐篷缝制成功了。部队又要野营了,苏宁决定到野外试试。

多用帐篷支起来了,3个人只用了1分钟。室外湿度是零下30度,帐篷里是零上20度,最高时达到27度,行军时可以罩在汽车上,随时用随时可以取下来,解决了野营行军取暖的问题。苏宁研制的多用帐篷成功了,被命名为“90式多用野战帐篷”。

苏宁是炮团的参谋长。他总是时时处处关心着战士,是战士的知心朋友。

这一天,在哈尔滨一个公共汽车站,几位年轻人有说有笑,可战士小刘却在焦急地来回踱着步。原来,他到哈尔滨市里办事,办完事来到汽车站准备返回营房,可一摸口袋,兜里的钱不见了。他们的驻地离哈尔滨好几十里地,没有钱怎么坐公共汽车?走回去吧,那么远,得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他没了主意。

正在小刘为难的时候,苏宁走过来了。小刘想躲开,可是来不及了。早晨,全团集合时检查军容军纪,苏宁刚刚批评了小刘,因为他的头发太长了。

苏宁看到小刘,走过来问他:“小刘,你在这儿干什么?”

“我要回部队。”

苏宁关切地说:“我看你脸色不好,有什么事吗?”

“没……没什么。”

“不,你一定有事。平时你是个很快乐的人,不是这副愁眉哭脸的样子。有什么事,快说!”

小刘不得不实说了。

苏宁一听,笑了,说:“怎么样?我看出你像有事,你的眼睛瞒不过我。”苏宁说着,从兜里掏出2元钱给小刘:“拿着,够你买车票了。”

一次,冬天去演习。冬天的黑龙江,到处盖着白雪,西伯利亚的寒流又来了。指挥所安在一个村庄里,战士们都在雪地里露宿。作为团参谋长,安排苏宁住在老乡家里,战士们不会有什么意见。可是,苏宁惦记着战士们,硬是把火炕让给了身体瘦弱的战士,他自己到野外住雪洞。

雪洞如同睡在冰窖里,战士们都有些发怵。苏宁看出来大家的情绪,笑着说:“怎么,害怕了?今天晚上,我和大家一起住雪洞。”他紧挨着洞口,一边铺褥子,一边说:“同志们,不能吃苦,就不能把自己锻炼成合格的战士。大家快睡吧。我到连队去看看。”

苏宁到各连队看了看,回到住处发现战士小徐睡到了门口,他的行李被挪到了里边。苏宁心火一热,非常感激战友们的关怀。可是,他怎么能让小徐睡在门口呢?他蹲下身,轻轻地拍着小徐的被角,说:“小徐,别着凉了,还是睡到里边去吧。我身体结实,睡在门口没事。”

小徐蒙着被子装作没听见,也不言声,不管参谋长怎么叫,他就是不动。

最后,苏宁连哄带抱把小徐赶到了里面,门口的位置到底让苏宁占领了。

北国寒区,林海雪原。部队正在执行上级赋予的野战生存能力试验任务。一天,上级机关检查某步兵团营属炮兵分队的雪地机动能力,官兵们抱怨:“咱这是大东北,冬季时间长,积雪深,战士负荷重,又没有良好的运载装备,部队机动速度肯定慢,得想办法解决。”

当时在师里当炮兵参谋的苏宁,边听边想边画,本子上出现了3种类型爬犁的草图,当晚就向试验领导小组提出解决方案,事后又制成实物,在各种地形的雪地上试验,结果,减轻战士负荷10至20倍,加快了雪地行军和作战的展开速度,一下子在部队推广开了。

雪地宿营,部队支帐篷,架设野战指挥所,笨重的帐篷连拉带扯,一个班的人足足支了一个多小时。这怎么行!怎么让指挥机关在野战条件下迅速展开作业?苏宁动了改革的念头。

看到“红岩牌”火炮牵引车上的蓬杆,苏宁灵感顿生:能否利用这车上的篷杆做支架,加个重底座,搞个“罩式帐篷”?官兵们都说行。苏宁又趁热打铁,向防寒、伪装等多功能帐篷方向完善。在研制中,他修旧利废,精打细算。为节省点经费,星期天,苏宁把布料带到岳母家,请岳母戴上老花镜蹬缝纫机帮他轧。进行防寒试验时,苏宁不顾战士劝阻,他在冰冷的雪地亲身体验了一夜,记下了所需要的一组数据。帐篷改革成功了,在实兵演习中加热最高时可达零上20多度。白伪装色与白雪皑皑融为一体。集团军领导肯定这项改革简便易行实用。

苏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修养。战友曾继龙的父亲曾杰是哈尔滨科技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他和苏宁一起探讨过一些马列理论课题。他对苏宁的评价是:“那个参谋长是个既懂军事又懂马列的人才,他想得很远,很有些理论修养!”

苏宁是个小发明家,有许多研究成果:当战士的时候,没有计算器,苏宁就用几块塑料板刻上密位,制成计算盘,体积小,可以揣在口袋里,使用很方便,很受战士欢迎。当侦察班长时,苏宁自己制造了一种“射击捕捉器”。

作为炮兵,必须准确地捕捉炸点。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捕捉炸点,指挥员就无法根据炸点进行射击修正,就不能对目标实施有效的射击。而当时炮兵指挥员使用的方向盘视界小,常常抓不到炸点。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苏宁找来一根木棍,用刀刮光,又找来一根短棍,在上面安上一些小齿,齿与齿之间用刀刻下密位分旬,再把带齿的短棍固定在那根长棍上。这个类似耙子的东西,苏宁就叫它射击捕捉器。别看这个射击捕捉器简单,射击时可以准确抓住炸点,并且能迅速、精确地修正偏差,很受战士们的欢迎。

怎样捕捉炸点呢?苏宁就在捕捉器的横棍上安上小灯泡,夜间训练问题也解决了。

“当你看到外军指挥系统一秒处理几万个数据,指挥战争效率成倍增长,而我军的指挥员还用铅笔在地图上‘圈点点’时,作为一个中国军人,你不着急吗?当你看到外军炮兵采用一个不同方法就能用100发炮弹达到200发效果时,作为炮兵指挥员能不奋发进取吗?”

这是一个中国现代军人发自内心的呐喊,这是一个普通的青年军官对中国军队现代化的呼唤,这是一个怀有强烈忧患、危机和紧迫感的中国现代军人,向每一个中国军人发出的警言!

正是这种超越常人的使命意识,激励着苏宁拉起改革的犁铧,在军事领域里急速地耕耘着,奋进着……

10年前,当苏宁脚踏实地进行部队急需项目改革的同时,他又移动步伐,开始向高技术领域跋涉了。

那是1981年在东北某地进行的一次摩步师攻防演习。“红军”野战指挥所里,指挥员一个个忙得满头大汗。演习中,师指挥员根据敌我双方态势及地形情况,大胆定下中央突破、两翼包抄的决心,但上级考核组的预案中没有此案,被定为“丙种案”退了回来,演习成绩只评为及格。

一片抱怨之声,在指挥所里响起。而苏宁这个炮兵参谋却坐在角落里沉思:“战场”上我军作战信息反馈与处理速度太慢,不适合现代战争的需要;一个师的进攻充满着高度复杂的军事对抗,涉及诸多兵种及天文地理等综合因素。然而,评价作战决策的优劣,却带有主观臆断的成分。这种不适应现代战争发展的指挥决策方式必须改革,代之以科学化、现代化决策。此刻,一个崭新的设想在苏宁脑海中萌发:运用微机技术,编制一套“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

尽管在当时出现了军事训练的春天,但对众多中国军人来说,微机——只是一个新奇的字眼。国内科技界里微机技术刚刚起步,整个哈尔滨市,微机也才在几家大科研机构和学院落座。苏宁来了,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进了哈尔滨船舶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拜师学艺,学习计算机语言……

学习新技术,没有知识,无法取胜。苏宁从书店捧回了高等数学、物理、库数系统等书,拼命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学完高中、大学的有关课程,初步掌握了计算机语言和软件编制程序。不过,编制有关军事行动的数学模型,光掌握基础科学和计算机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拥有合同作战指挥基础和军事运筹学知识。很快,某集团军的孙理庭、邹仕好这些“炮兵通”,便成了苏宁经常拜访的人物。他虚心求教,问个没完没了。只为攻下运筹学中的“兰切斯特方程”,苏宁就连续和孙理庭主任“耗”了两个通宵。

1983年,苏宁开始着手编制数学模型了。这个兼任营建副主任工作的作训股长,白天管全团20多栋房屋的图纸设计、现场施工和质量检查,晚上9点后才挑灯夜战,干那几千个数码、符号堆砌的“工程”。第二年7月,正在他攻关的节骨眼上,妻子生小孩7天患乳腺炎,需做切除手术。为了不耽误时间,他让妹妹到医院去护理妻子,把小孩送到了岳母家里,而他,却全神贯注地天天和计算机语言对话。

历经500多个昼夜,苏宁终于拿出摩步师攻防作战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洋洋两万余字,几千个数据,上百个计算方式,可以反映出攻防双方两个师所有团上千个作战单位的作战行动。用它,双方指挥员可以将自己的决心、部署输入计算机内进行对抗计算,并将结果反馈出来。为指挥员制定作战方案提供数理依据。既能对演习方案进行科学评估,又能为正确决策提供优化方案。

军、师领导震惊了:这是军队指挥手段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花几十万也要把它完善起来!

1984年8月,苏宁根据集团军首长的指示,带着成果上北京、奔长沙,和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建立协作关系,与专家教授们切磋,与集团军有关部门的行家们一起多方修改论证。后来,集团军便在此基础上和军事科学院协作,研究成了陆军师团攻防作战微机模拟系统,引起统帅机关的关注,并由此引发了指挥手段的巨大变革。当然,这成果是专家智慧的结晶,可它的“总体设计方案”,就是苏宁提出来的啊!

这成果1985年参加全军模拟训练器材展览荣获二等奖,受到中央军委、总部首长的高度赞扬。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无大战,可局部战争屡屡发生。在苏宁眼里,这些逐步呈现现代化色彩的战争,就是未来战争的缩影;那世界各地的战场,就是现代高科技武器的实验场,新信息的发布地。他目光紧盯着战争风云的变幻,展望未来的趋势。

战争历史证明,人类对战争规律的每次新的认识,必将创造出新的奇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军队拥有无比强大的火力,而强大的火力又引起现代作战方式的根本变革。现代战争的经验越来越清晰地把火力制胜规律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苏宁研究现代战争中主要武器装备演变后的新论点。多少个不眠之夜,苏宁阅读了许多中外军事名著,紧紧追踪世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什么制海权、制空权、坦克制胜、火箭核武器制胜……苏宁讲起来头头是道。这不,随着时代的发展,他感到高科技对军事领域的冲击和震撼,又研究起火力制胜论来。尽管试论火力制胜还是初涉这块领域,却展现出一个基层军官难能可贵的视野。

1989年12月的一天,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研究所韩雅轩教授主持的一种新军事装备技术鉴定会正在举行。

会上,赞誉之声鹊起。可是,应邀作为军事代表的苏宁走到教授面前,平静而认真地提问:“做过低温试验吗?应该考虑到寒区作战时的性能。”

教授始料不及,却深深折服。前面这位军人,充满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60岁的老教授顿时喜欢上了他。

就这样,现代知识的传感器把教授与军人的情感“焊接”在一起。几天过后,苏宁又来了:“韩教授,我想搞个激光测速系统,用激光测试炮弹的初速。炮弹的初速测试不准,就会影响射击的精度,还会浪费炮弹,贻误战机。所以这项研究课题很重要……”说完,他拿出几页纸,用铅笔写成的初步构想便映入了韩教授的眼帘。

这是个高科技项目。未来战争中,火炮的首发命中、首群覆盖极其重要。而测试掌握火炮炮弹出膛的瞬间速度,对提高命中率起关键作用。未来战场,速度就是胜利!还允许你去一发发、一批批地试射吗?

听着苏宁的构想,韩教授又一次被折服了。利用激光测定炮弹初速,利用计算机求取准确的炮兵射击修正量,常人是不敢问津的。“选题重要,目光远大呵!好,我和你一块搞!”

试验开始了。然而,在一个团队啃这个高科技项目,实属艰难。没有资金,苏宁和团领导一咬牙,从他们在数九寒冬里挖管道沟的劳务费中抠出1000元给协作单位交了项目费;没有油料,苏宁东拼西凑从训练油中挤出一点;试验需要领炮弹,师里批不了太多,就先以枪代炮。

寒风呼啸的营区,苏宁钻进漆黑的菜窖,用手枪瞄着激光束一发发射击。进入实炮试验阶段,为了省点钱,苏宁他们自带米、菜就地野餐,有时忙得压根儿就顾不上吃饭。

试验有艰难,更有危险。由于找不到宽阔的场地,靶场只好选在一条狭长的山沟,很容易发生跳弹和弹片反弹伤人现象。每次试射,苏宁总把教授和官兵“赶”到安全沟里,一个人去拉响第一炮!

有人劝苏宁:“这么大的难题,科研单位都拿不出解决的办法,你不是自寻烦恼吗?好则无功,坏则有过,何必担那么大的风险呢!即使成功了,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和实惠呢?”

苏宁回答说:“我是一个基层指挥员,这个课题并不在我的工作范围,图清闲,我完全可以不去考虑。但我总觉得国防现代化人人有责啊。我就图作为一个军人的心安。”

为了研究的顺利进行,苏宁经常坐公共汽车去哈工大,赶不上吃饭就啃面包。他还买了许多书,学习有关激光的知识。经过艰苦努力,课题组进行了3次实弹射击和5次枪代炮实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1991年年初,海湾战争爆发。这场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战争,是那样牵动着苏宁的心。开战的当天,部队正在野外进行军事演习。晚上,苏宁匆匆赶回团部,顾不上更衣洗睑,就一头扎进电视室。那一个多月里,他天天晚上都是在屏幕前,看新闻,谈战场,议论新式武器……

全新样式的海湾战争,给苏宁带来一种从未有过的紧迫感。稳重、温和的苏宁,一反常态,对政治处主任说:“周主任,我第三次求你啦,请你再打电话给军报熟人,尽快找到‘沙漠风暴’的资料……”“师炮指,请帮忙打听哪里有海湾战争的录像片。”

转录的录像资料一拿到团,苏宁连续看了6小时,后来又反复看了3遍,还组织司令部同志边看边议。

苏宁看到,海湾战场陆军主要是装甲兵对抗,于是提出加强对打坦克的研究,撰写了反坦克导弹山地高差耗线现象的研究报告,受到军首长的称赞。

海湾战争的爆发促使他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过去所进行的军事理论研究。他明白,“战争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军事理论的较量,没有高超的谋略,就要在未来的战场上被动挨打”。这个军事运筹学会、经济数学研究会和总参炮兵射击学会的会员,撰写学术论文70多篇,共50余万字。其中对现代作战中“非物质战斗力损耗理论”的探讨一文在全国军事运筹学会和军事系统工程学会年会上发表,引起强烈震动。

1991年4月18日,哈工大的教授打电话来约苏宁4月21日去哈工大一趟,商定第四次实弹射击有关问题。苏宁说等4月21日团里的实弹考核完成后抽时间过去。这项研究快要成功了,苏宁很高兴。然而,他却“食言”了。4月21日,他为抢救战友倒在了实弹考核的考场上,再也没有起来。

这项研究后来取得了成功,课题组一致决定这项研究成果用苏宁的名字命名。

一个转业的战友出国留学前劝苏宁:“这年头都去挣大钱啦,别鼓捣你那些玩意儿了,在部队没啥发展,靠你老父亲的关系赶快转业吧,凭你的那个聪明和拼劲,到地方肯定能混出个样儿来!”

苏宁对战友说:“谢谢你的好意。可我觉得,个人生活的安逸,那是一个小家庭的事,我所从事的职业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三百六十行,唯有军人是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服务的,我喜欢这一行!”

1991年4月20日晚上10点多,苏宁推开了参谋王琦的宿舍。

王琦忙站起来说:“参谋长,你还没睡呀!”

“睡不着。明天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考核,各连的投掷顺序安排好了吗?”苏宁问。

王琦说:“放心吧,参谋长,都安排好了。明天考核您不用去了,我去就行了。”

苏宁没答应,说:“不行,我得去,实弹投掷有危险。去年实弹投掷的时候,就出了两枚哑弹,是我引爆的。只要搞实弹投掷就有危险,我要亲自去,不然我不放心。”

这时,苏宁发现王琦的床头放着一本书,书名是武经七书注释,便拿起来翻看。当他翻到尉缭子这一页时,留心看起来。这里有一段话,原文是:“兵有五致,身将忘家,逾跟忘亲,指敌忘身,必死则生,急胜为下。百人破刃,温敌乱阵。千人破刃,擒敌杀将。万人破刃,横行天下。”这句话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对军队有五条要求,受命为将要忘家,出国作战要忘掉父母,临阵杀敌要忘掉自己,只有抱必死的决心,才可以求得生存,急于求胜是不好的。百人死战,就可以摧毁敌阵。千人死战,就可以擒敌杀将,万人死战,就可以横行天下!”

苏宁看了这一段话,连声说好,很有感慨地对王琦说:“古人能做到这些,真是难能可贵,我们当代的军人,恐怕有些人都做不到。”说完,他把书放回了床头。

4月21日清晨,一阵清脆的哨声响起,苏宁带领炮团机关的干部参加越野考核。早饭后,苏宁又第一个来到靶场,他要亲自组织指挥团队建制连手榴弹实投考核。投弹开始了。苏宁投了第一弹,给大家做示范。然后,按照顺序,一个连、一个连、一个连地投掷,进行得很顺利。

当轮到十二连投掷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连长修柏岩由于用劲过大,手榴弹撞在堑壕的后沿,掉在站在旁边不到一米外的十三连连长李印权的身后。手榴弹哧哧冒烟,在三五秒内就会爆炸,可李印权一点都没察觉。

全神贯注的苏宁看到已经拉开拉火环的手榴弹冒着白烟,就在手榴弹即将爆炸的万分危急时候,苏宁不顾个人安危,大喊一声:“快卧倒!”一个箭步,从右侧一米多远处冲过来,推开李印权,拉过修柏岩,双手抓起冒烟的手榴弹,想把手榴弹扔出堑壕,但就在扔出去的一刹那,手榴弹爆炸了。一声巨响,气浪把苏宁掀出了一米多远。两名战友得救了,而苏宁却倒下了。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把苏宁送到师医院抢救。经专家会诊:苏宁的双手被炸断,脑子被震烂,脑细胞完全死亡。

经过9天8夜抢救,1991年4月29日下午6点8分,苏宁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苏宁,这位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献身的英雄就是这样为战友的生命安全而光荣牺牲,年仅38岁。

这一年多来,苏宁他们克服了道道难关,进行了多种技术试验,品尝着耕耘的艰辛和失败的苦涩。终于可以见到胜利的曙光了!没想到苏宁却发生了意外!那天,韩教授打电话找苏宁叮嘱有关新试验的事,然而得到的却是噩耗。他和党九彪、袁肖文老师急忙花钱“打的”赶到医院。站在手术室的玻璃窗外,三人失声痛哭:“苏参谋长啊,你怎么不等看见成功就走了呢?”

1993年2月19日,中央军委授予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江泽.民、刘华清、张震3位中央军委领导为苏宁题词。江泽.民的题词是“以苏宁同志为榜样,献身国防现代化事业”。

2001年,苏宁逝世10周年时“苏宁纪念馆”在哈尔滨落成。

总结

苏宁以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忠诚,爱岗敬业,埋头苦干,身在基层,心系全局,成为一名具有现代军事素质的指挥员。他率先垂范,带领部队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苦练军事技术,掌握打赢本领。他时刻把祖国的安危挂在心上,紧盯世界军事科学的发展进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潜心钻研现代军事理论,挤时间撰写了70篇学术论文。他与战士情同手足,生前曾3次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战友。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