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曰: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此语最为切当,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学者,其宜知之。
注解
格物致知:指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
译文
先前的儒家学者有这样的话语:“要穷究道理不只一种方法,要获取知识不只在一个地方。有时在读书上得到,有时在讲论谈辩之间得到,有时在思考上得到,有时在做事、行为上得到。读书上得到的知识虽然多,但在讲论谈辩上得到的更为快捷迅速;思考上得到的知识最为深刻,但在做事、行为上得到的最为实在。”这些话说得切实、恰当,有志于穷究事物根本而获取知识的读书人,理应知道这些话语。
评语
获得知识主要有读书、讲论、思虑、行事四条途径。这四条途径中,以行事得来的知识最实际。康熙充分认识到实践得来的知识要比通过读书、讲论、思考得来的知识更实际,这是真知灼见,也是前人的经验,对我们颇有启迪的作用。
尽其人事以听天命
训曰:古人云:“尽人事以听天命。”至哉,是言乎!盖人事尽而天理见,犹治农业者耕垦宜常勤,而丰歉所不可必也。不尽人事,是舍其田而弗芸也;不安于静听者,是揠苗而助之长者也。孔子进以礼,退以义,所以尽人事也。得之不得曰:“有命。”是听天命也。
译文
古人说:“尽人力来听从天命。”这话说得最好不过的了。人力尽了,天理就自然显现,就如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经常勤劳耕垦,但是丰收、歉收却不一定。不尽人力,是放弃他的田地而不除草;不安心听从天命、顺应自然,这样做是拔苗助长。孔子顺从礼前进,顺从义后退,他这样做就是尽人力。不管得到还是得不到某件东西,都说:“天意。”这是听从天命啊。
评语
“尽人事”是应该肯定的,“听天命”只要剔除其中宿命论的成分,也未必就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因为其中又同时包含着一种尊重客观规律的合理因素。人之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个机遇问题,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不管机遇是否降临自己头上,首先要坚持“尽人力”,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人生态度。
虚己游世自无祸患
训曰: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人生斯世,自少而壮,自壮而老,孰能一日不与斯世斯人相周旋耶?顾应之得其道,我与世相安;应之不得其道,则我与世相违。庄子曰:“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此言善矣!
译文
孔子说:“我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去同谁打交道呢?”人活在这个世上,从少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老年,谁能够一天不和这世间的人群相互来往呢?只是按照客观规律去适应它,就能和世道相安无事;不按照客观规律去适应它,就会和世道相违背。庄子说:“人能够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而在世上来往,又有谁能害他呢?”这句话说得好极了。
评语
康熙主张,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按客观规律去适应它,才能和世相安。他还引庄子的话表明:人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而在世上来往。这些话对我们处理好人事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训曰:劝诫之词,古今名论、亹亹书记中,无处不有。其殷勤痛切,反复叮咛,要之,欲人听信遵行而已。夫千百年以下之人,与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关切而谆谆训诫若此,盖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使知前车之覆,而为后车之戒也。后学读圣贤书,看古人如此血诚教人念头,岂可草草略过?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书,须念作者苦心,甚勿负前人接引后学之至意也。
注解
(wi):动听,有吸引力。
译文
劝诫的词语,在古今名论、娓娓动听的书信简札之中,无处不有。这些言语殷勤恳切。反复述说。总括起来而言,是要人们记住并且遵照执行。千百年后的人,与千百年前的人,有什么关系而至于这样谆谆训诫呢?只是因为以一句名言提醒千万年以后的人,使他们接受前代的教训。后来者读古代圣贤的书,遇到古人如此推诚相待,怎能轻漫而对呢?因此,我常常告诉人看古人书,应当感触作者的一番苦恼诚意,千万不要辜负前人提携后来者的真情实意。
评语
康熙借读圣贤著作不可草草掠过古人深意这一要求,婉转地告诫后代子孙,在读自己这些庭训时,一定要领会自己的良苦用心。这一番借古喻今,可谓意味深长。他是希望,自己的后代子孙千万要学会做人,提高执政能力,以保江山永固。
法令之行率先身之
训曰: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即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火烛之起多由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之?因而永不用也。
译文
像我这样身为皇帝,要让法规能够顺利实施,只有自己身体力行,别人才会跟着去做。譬如吸烟这件事,虽然它与国家大事没有多大关系,然而火灾的发生经常由它引起,所以,我时时下令禁止吸烟。其实,我并不是不会吸烟,小时候在养母家里,我很会吸烟。现在我下令禁止别人吸烟而我自己却不在禁止之列,怎么能够让别人信服?因此,为了让别人执行禁令,我就坚持永不吸烟。
评语
吸烟的害处是多方面的,古人并未尽知其弊,但仅引起火灾这一端,就使康熙痛下决心,下令禁止;不仅禁止别人,自己也身体力行,带头戒烟,其表率的作用肯定是巨大的。“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之”,说得多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怎么能要求别人呢?
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从康熙禁令吸烟这一节中,我们不难悟出其中的道理。
见人得失如己得失
训曰: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徒自坏心术耳。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译文
一个人立身处世,应有宽容之心。看见别人有得意的事情,就应该为他高兴;看见别人有失意的事情,就应该对他表示怜悯、同情。其实,这种心态对自己也很有好处。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嫉妒别人的成功,对别人的失败幸灾乐祸,那怎么能和别人一起共事呢?只是坏了自己的心思罢了。古人说过:“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有所得;看到别人有所失,就如同自己有所失。”存有这种心思的人,上天一定会保佑他。
评语
将心比心者,心底必然宽容。为人者须如此,为领导者更须如此。篇中强调处世待人的态度,实则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与人相处,要讲恕道,凡事多设身处地为人家想想,这样才能搞好人际关系,才能形成一种和谐、友好的团队环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人之得失如己之得失。以恕存心,以敬处世,天必佑之,未必是真,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不争的事实。
深思熟虑无憾无悔
训曰: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故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诚至言也!
译文
大凡一个人对于即将发生的任何事情,无论是事大还是事小,一定要十分谨慎,仔细地观察和研究,这样,才不会留下后患。因而孔子说:“遇事不先问几个‘怎么办’、‘如何办’的人,我最后也要对他所办的事说‘该拿这件事怎么办啊!’”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啊!
评语
论语中有“三思而后行”的话,史载孔子入太庙有“每事问”的事迹;康熙这则“庭训”是对圣人言行的实践及倡导。
“审之又审,方无遗虑”。事前多详虑,多问几个为什么,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凡事当前,先做调查研究而后再实施;处理问题,不论大小,都要认真、慎重,那么,事情就会办得比较好一些,遗留问题和隐患也将少一些,悔不该当初如何如何的缺憾自然会少一些。
教化普遍怀柔远人
训曰:尔等见朕时常所使新满洲数百,勿易视之也。昔者太祖、太宗之时,得东省一二人,即如珍宝爱惜眷养。朕自登极以来,新满洲等各带其佐领或合族来归顺者,太皇太后闻之,向朕曰:“此虽尔祖上所遗之福,亦由尔怀柔远人,教化普遍,方能令此辈倾心归顺也。岂可易视之?”圣祖母因喜极,降是旨也。
注解
新满洲:黑龙江流域为满族故乡。皇太极即位后,统一黑龙江流域,把该地居民编入旗籍,称为“新满洲”。他们均隶各旗,“俱令披甲”,成为满族八旗的组成部分。东省:指东三省。佐领:官名。清制,京师满蒙诸旗,均置佐领。满语称牛录章京。
译文
你们看见我时常往新满洲派去的使者有数百人之多,可千万不要轻看了这件事。
过去,太祖、太宗在位的时候,能得到东三省来归顺的一两个人,往往视为珍宝,十分爱惜、关注,并给以特别的照顾。自我即位以来,新满洲等地方的首领们纷纷带着他们的佐领官,或者是全族百姓前来归顺我们清朝。太皇太后听说这件事后,对我说:“这虽是你的祖上留下来的福分,但也是由于你安抚边远之人,使德教风化遍及全国,才使这些人诚心诚意前来归顺啊。怎么能够小看这件事呢?”圣祖母因为太高兴了,所以特下达了这一圣旨。
评语
“罚不附近,赏不遗远。”不以地远,或阶层低微而遗忘领导的关爱,遗漏对其功劳、苦劳的奖励,这是诸葛亮在为将之道中的教诲。康熙在这篇庭训中强调边民来投诚归顺,作为一国之君,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康熙朝时期,中国出现了空前的大一统局面绝不是偶然的,这与他的无远不至的爱民思想不无关系。赏不遗远,把关心、关怀普照到最远的角落,下边的人自然会感恩戴德、诚心诚意地效命出力。
善喜善念去恶去凶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译文
人活在世上,应当追求内心的喜悦安详。内心的喜悦安详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境界。心中充满喜悦,就会产生善良美好的念头;心中充满愤怒,就会产生凶险恶毒的念头。所以,有句古话这样说道:“一个人只要产生一个善念,即使还没有去付诸实践,吉祥之神已在陪伴着他了;如果他产生了一个恶念,即使还没有去做恶,凶神已经跟上他了。”这话真是至理名言啊。
评语
一个人的性情是需要磨炼的。在社会上,古道热肠毕竟让人愿意接受,和和气气更是持家立业之根本。一个性情过于冷酷的人就如寒冬一般,使万物丧失了生机,让人畏而却步。这种人常常使人避之不及,很难得到人的协助。
“敬人者人必敬之,助人者人必助之”。社会必须合作才能进步。
心存善念天报福禄
训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之。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恶念不除,即持念珠,何益?
注解
绥:安抚。念珠:佛教徒念佛时记诵经次数的串珠,又称佛珠或数珠。一般由一百零八颗珠子组成一串,故又名百八丸。
译文
大凡一个人心中存有善良的念头,一定会善有善报,上天给他以福分和禄位来安抚他。现在,人们每天手持念珠,口念佛号,也是想做善事的缘故。但如果心中的恶念不除去,即使是手拿念珠、口诵佛号,又有什么益处呢?
评语
虽然行善必有天佑,但必须是心存真善,清除内心中的种种邪念、恶念,否则,整天念佛,也只是一个假善人而已。短短的几句话,帮助人们理解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明白了为人做事应该实实在在,而不要弄虚作假的道理。
菜根谭一书中,对这一点有更形象的叙述。它说:荣华富贵的显名,假如是从道德修养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野花,会不断繁殖绵延不绝;如果是从建功立业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花园中的盆景一般,只要稍微移植,花木的成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假如是靠特权,甚至恶势力得来,那就如同插在水杯中的花朵,由于根部并没有深植在土中,所以花的凋谢、枯萎指日可待。
俯仰无愧存乎一心
训曰: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译文
人只有一心,心动兴致起,会产生种种思想和考虑。这种种思虑正确与否,只在一刹那间。如果一个念头不正确,很快就被发现了,并且及时纠正它,自然不至于离正道很远。尚书上说:“即使是圣人,倘若没有善良的意念,也可能变成放荡不羁的狂人;即使是一个狂人,如果能心存善念,也可能变做一个圣明的人。”小小的念头,存在于平静的状态中,通过人的行动就可以观察到,能够在俯仰之间无愧于人,才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所以,古人培养人的心性,防范于意念刚刚产生之时,感情尚未产生之际,因为此时,用力很小而功效巨大。
评语
立身处世,小心谨慎,每做一事,都要为自己着想,为别人着想;要看眼前,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否则,如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图自己一时之欢,做伤天害理的事,赚不仁不义的钱,就等于给子孙酿祸,给自己的前程伏下败笔,到那时真就后悔莫及了。
人品善良,就是为子孙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心里正直,就等于为自己留下了耕耘不尽的肥沃良田。
良知良能乾乾不息
训曰:孟子言:“良知良能。”盖举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尚言于“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之后。故古人童蒙而教,八岁即入小学,十五而入大学,所以正其禀习之偏,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明,保全其忠信者,无所不至。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将至。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其择善固之,克己复礼,循循勉勉,无有一毫忽易于其间,始能日进也。
译文
孟子说:“良知良能。”是想举出良知、良能这些心中固有的天性作为行善的开始,以此来说明人性本来是善良的。他又说:“品行高尚的人,也就是不失其婴儿一般善良、纯朴之心的人。”这不是说从孩提时一直到年老死去,可随其心,放纵自己的内心感情,放纵自己的认识能力,放纵自己的才能,没有一刻不是他良心、本性的自然流露。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他能做到听从心之所想,不违犯任何规矩,也还是在十五岁时立志苦学、三十岁时成家立业、四十岁时不再迷惑、五十岁而知天命、六十岁耳顺之后,才能达到这般境界。所以古人在孩童蒙昧无知时就开始进行教育,八岁时就入小学,十五岁时入大学,目的是为了端正他禀性、习气中已有偏差的地方,防止他被物质欲望所诱惑,开启他的聪明才智,保持他的忠诚、有信,使他能时时处处不丧失这些品德。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他追求真理的思想,也是永远不息,有如不知自己的年纪已进入老年。所以,凡是有志于圣人学问的人,他们选择认为是好的就坚持不懈,约束自己使言行都符合礼教,恭顺有序,勤恳不懈,中间没有一丝一毫轻视和疏忽,才能每天都不断地进步。
评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样,功亏一篑、晚节不保也是值得痛惜的。曹操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是讲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
一个人如果总沉浸在过去的功劳里就会壮志全消,如果因过去的辉煌而原谅晚节的不保更是可悲可憎。只有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进取,才可能保持一个人完整的人格,实现道德的完善。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人们对于“朝闻道而夕死”是大加褒扬的,因为过去的不足终因迟到的善举得以弥补。一个人不论以前出身如何低贱或者如何堕落,只要能够痛下决心重新做人,世人不但会原谅他们过去的失足与不幸,而且会钦佩他们的毅力与勇气。反之,一个人虽然有很好的出身和过去,有善良本性和聪明才智,不修行学习,依然无法保持一生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