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6518  |  更新时间:2015-08-06 16:04:24  |  分类:

爱国教育

唐太宗戒奢从俭

名言

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不遗力,国不过费。

——欧阳修

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深知,作为君临天下的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极易滋长骄奢淫逸的思想。从即位起,他便注意节制自己的欲望,戒奢从俭,减轻百姓的负担,从而增强国力。唐太宗即位后,所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建的宫殿,经战火焚烧,早已破旧。按照惯例,新王朝国君都要大兴土木,另建新宫,至少也要将旧宫修复,粉饰一新。唐太宗目睹隋朝奢侈亡国的教训,“不敢纵逸”,一直不许兴建新的宫殿。唐太宗患有“气疾”,所住的宫殿又潮湿,夏暑秋凉,容易引起旧病复发。贞观二年(628年),有大臣从爱护他的健康出发,奏请朝廷“营一阁以居之”。唐太宗说:“我有气疾,确实不宜居住卑湿之宫,可是要大兴土木,必然靡费人工与钱粮。昔汉文帝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停建。我的功德远远不如文帝,而建新宫的费用又超过露台,这不是为天下之君所应做的事。”大臣们一再奏请,唐太宗坚持不准,此事才作罢。

贞观初年,基本上没有兴建什么大的工程。不仅如此,在洛阳遭受水灾时,百姓房屋被冲毁,太宗还下令拆掉洛阳一些宫殿,将木材分给受灾百姓,以供修房之用。而洛阳宫殿被大水冲坏后,只是稍加修缮而已。

隋朝时期盛行厚葬之风。唐太宗即位后严令禁止厚葬。他本着节俭的精神,对自己的陵寝,亲自制作规格,“因山为陵、容棺而已”。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子孙“从俗奢靡”。唐太宗去世后,殉葬品也比较俭约,体现了他的崇俭精神。当时,高力士曾进入太宗陵墓寝宫,“见梳箱一,柞木梳一,黑角木篦一,草根刷子一”,不禁赞曰:“先帝随身服用,唯留此物。欲将传示子孙,永存节俭。”唐玄宗听到高力士的汇报后,亲自前去查看,见物“肃静如不可胜”,即命史官记载下来。

工部尚书殷纶曾带一个巧匠入宫,想制造木偶戏取悦唐太宗。唐太宗不但不赏光,反而训斥了他一顿并免去他的官爵。唐太宗专门下令,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奇宝物,以防扰害百姓,助长君王的奢侈之心。

正是由于唐太宗带头节俭,反对奢侈,影响了许多大臣。在贞观年间,崇尚节俭蔚然成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贞观时期的经济、文化达到鼎盛,为世界瞩目。

解读

倡俭戒奢有利于修身立德、安邦治国。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认为:“俭”和“奢”是产生善和恶的根源,尚俭是一种美德,提倡节俭可以促进行善,有助于加强个人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杜绝奢侈则能够除孽祛恶,造福人民,而奢侈腐化、贪污行贿是国家灭亡的主要根源。

唐太宗以自己的行动为表率,对当时奢侈之风进行了坚决抵制,尚俭贯穿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和个人生活中,唐太宗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的美德,在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杨绾刮节俭之风

名言

常思粮米不易;恒念物财难艰。

——民谚

故事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唐朝中期的一位名臣,官至宰相。但他最出名的也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节俭。

唐肃宗时,杨绾升至中书舍人,按照惯例,他因为年龄大而被尊为舍人中的“阁老”,而且中书省的办公官署及官员俸禄等款项,他可以分得五分之四。但杨绾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同一个品级的官员应该享受同样的待遇,不应再以年龄排出等级。这样不利于年轻人发挥才干,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因此,他便把办公官署及其他俸禄平均分给所有的中书舍人,以示公允。这样使中书省的所有人对他极为尊重,大家齐心协力,效率明显高于其他部门,而且杨绾的为人也受到朝廷上下一致赞誉。

到了唐代宗年间,杨绾又因政绩突出升至吏部侍郎。但杨绾却从不居官自傲,而是公平考选所有官员,精选能人贤才,受到众人称赞。

当时,元载掌握朝廷大权,满朝文武官员都去迎合巴结他,唯独杨绾不畏权贵,也不怕孤立受到排挤,从来不去私访拜会元载。而元载对他也存有戒心,虽然表面很敬重他,实际在心里对他极为疏远。后来找了个机会,将杨绾明升暗降,让他做了国子监祭酒,这是个没什么实权的官职。等到元载因为犯罪被诛杀后,杨绾又被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之一)。诏令公布之日,朝野上下一片庆贺之声。

杨绾素来俭朴,品德高尚,所用车马的装饰也极为简单。出任宰相没有几天的时间,朝廷中俭朴的风气就形成了,这主要是杨绾的威信和俭朴美名所致。有个御史中丞名叫崔宽,是当时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弟弟,家中有万贯财产,平时吃穿用行极为豪华奢侈。而且他还在皇城南边修了一栋别墅,别墅里亭台楼阁,建筑很是精美华丽,在当时堪称天下第一。在杨绾上任这天,崔宽就默不作声地让人把别墅拆掉了。

还有,中书令郭子仪听说杨绾当了宰相,就下令军营中的音乐减掉五分之四。有个京兆尹黎斡,在当时很受皇上宠信,每次出门都要带一支很壮观的随行队伍,单马夫驭手就达百人。杨绾拜相的诏书下达后,黎斡也马上减少了随从人员,总共只剩下十多人,可见杨绾的影响何等巨大。其他官员因为杨绾拜相而自觉节俭的不计其数。杨绾拜相好像是一道下令节俭的诏书。

杨绾在任职期间总是以德服众,为人热情公正,执法严明无私,所以他的节俭示范和提倡节俭才收到如此效果。

解读

常言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社会风气的好坏,特别是奢侈与节俭的风气孰能占据上风,与拥有权势的领导阶层、特别是宫廷中重要人物的为人与品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杨绾之所以能服众,正是因为他的为人和影响具有导向作用。若上层领导带头奢侈无度,浪费现象严重,下层人民就会争相效仿,国家政权就有倾覆的危险;而反过来讲,若上层领导能够做到关心国计民生,为政清廉、注意节俭、忠心为国。那岂不是国之福也,民之福也!

节俭成习的苏东坡

名言

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人,不俭则妄费。

——朱熹

故事

苏东坡即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在生活上,苏东坡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有一年,苏东坡被朝廷降低职务,贬到黄州去。由于朝廷俸禄大大减少,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度过困境,苏东坡辞退了身边的仆人,并给自己制订了每天的开支计划。

他所制订的计划是这样的:把所有人的收入和手边的钱合计出来,然后将这些钱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份,每天只许用一份。这些钱全部分好以后,苏东坡把它们一份一份挂在屋梁上,然后每日清晨从屋梁上挑下一包。拿到一包钱后还要计划当天的开支,能不买的就不买,同样的东西要挑便宜的买。一日下来,最终的开支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苏东坡把每天节省下来的钱放到一个竹筒里。这个竹筒里的钱是专门用于家中的另外开支。就这样,苏东坡一家人过着清苦的日子,日子虽然苦一些,但他们一家人倒也很快乐。他在给自己的好朋友秦少游的信中,谈到自己在黄州的每日计划开支,艰难度过的清苦情景时说:“我想我之所以能支撑到现在,和我的节俭计划是分不开的。我估计现在手中的钱还可以用一年多,所以也没什么担心的。”苏东坡就是这样,凭着精打细算的节俭生活方式,度过了在黄州的那段艰难的岁月。

解读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被朝廷贬职期间,有计划地开支,有节制地消费,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和全家同甘苦、共患难,终于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节俭是一种美德,不管是条件艰苦的过去,还是生活富裕的今天,节俭始终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学习苏东坡那种勤思好问、勤俭节约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来为祖国多作贡献。

王安石从政清廉

名言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包拯

故事

北宋的王安石和明朝的张居正,是两个著名的改革家。改革的目的都为补救当时千疮百孔的朝政,虽然二人的改革都得到当时皇帝的支持,但改革的道路同样艰难坎坷,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两人也因此为后人议论纷纷,称赞的、咒骂的,至今也没有停止。但有一点是截然不同的。王安石被罢官后,虽遭人骂,但仍得到朝野尊敬,即使同他的政敌,也有相当的友谊。而张居正则相反,尸骨未寒,家即被抄,儿子被逼死,全家饿死者十余口。对这种现象,历来众说纷纭。但至少有一点是明显的,那就是王安石大权在握时自律甚严,一生廉洁;而张居正虽然深知倡廉洁、反腐败的重要,也惩办了一些腐败透顶的官吏,但是他在反人家腐败的同时,自己却也搞特权、捞好处。

北宋王朝传至神宗赵顼时,已经历了108年,朝政日益腐败,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王安石受命危难之时,立志通过改革,“均天下之财,使百姓无贫”,这在当时当然是不可能的。但他在神宗的支持下,强制推行的一系列法律,限制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盘剥,引起他们不满。所以保守派对王安石群起而攻之。他们把天灾人祸,外敌入侵,甚至天象变化都说成是王安石变法的恶果。弄得宋神宗没了主意,对王安石撤了又任,任了又撤,折腾了八年,使改革终于失败。

但是所有对王安石的攻击,不过是骄傲自大,侵官拒谏,不信天命,不尊祖制之类。王安石一生不讲饮食,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吃粗茶淡饭,穿破衣烂衫,有时不洗脸,长期不理发,蓬头垢面。这也许不雅,但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高官,如此行事,难能可贵。

还有一点值得深思:即使对王安石攻击最凶的人,也不敢说他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他身为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大得很,但他罢相后隐居金陵郊外,只茅舍一处,遮蔽风雨,四周连墙都没有。他自己买一头小毛驴,常常骑驴外出游逛,也够逍遥的。

那时他的住地在城东七里,离钟山也是七里,故称为“半山园”。有一次患大病,王安石以为自己将死,就把住宅捐给僧庙。但并未死,就另租别人的房子住。后人在半山园修建的王宅,经数百年风雨,至今犹存,供游人前往凭吊,现有复原的瓦房数间,败亭一处,可见当年王安石生活的艰难和淡泊。

廉能生威,这在王安石身上是得到验证的。他大权在握时,很少有人敢于巴结奉承他。有个官僚叫邓绾,曾为王安石的弟子和女婿求取官职,王安石就将此事公开,并宣布为邓绾的“罪过”。

王安石的这种言行,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他被贬后,还不时有人去探望他、慰问他。就是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以及先是对他支持后又反对他的苏东坡,也对他很尊重。王安石的廉洁至少是他失势后颇受尊重的原因之一。

解读

王安石为官一生、廉洁勤政,他反对贪污腐败,主张开源节流,尽管改革没有取得成功,但廉能生威,这在王安石身上是得到充分验证的。

他被贬后,就连他的政敌司马光以及先是对他支持、后又反对他的苏东坡等人,还对他十分尊重,不时去探望他、慰问他,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仅从这一点上来看,王安石的廉洁至少是他失势后颇受尊重的原因之一。而张居正那种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手电筒”式的人物,其下场也就不足为怪了。

寇准罢宴

名言

米千粒,酒一滴;蚕千头,绢一尺。

——牛树梅

故事

寇准(961—1023年),字平仲,北宋真宗时在朝中任宰相。

这一天正逢寇准五十寿诞,相府门前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为了把自己的寿庆办得气派一些,他特意派管家陈山携带1万两银子去苏杭一带挑选歌童舞女,采办古玩玉器。不久,陈山便满载而归。1万两银子全都用光了,光是其中一株5尺高的珊瑚树和两尊翡翠寿星便花了4000两银子。

寿庆这天,相府内大摆宴席招待前来庆贺的宾客。因为寇准少年丧母,他家中有一姓刘的女仆将他带大,寇准尊称她为刘妈妈,待她如生身母亲一般。如今刘妈妈已70多岁,寇准特意在相府的西廊摆了一桌筵席,命侍女、丫环们陪伴刘妈妈。

突然管家陈山慌慌张张地走来,一见刘妈妈当即跪在地上哭着说道:“刘妈妈救我!”原来,陈山一早便忙着布置寿筵,一不小心将他刚刚从杭州花巨资采购来的五尺珊瑚树失手打碎了。

刘妈妈一听那株珊瑚树是用几千两银子买来的,不由一怔,心里暗自思忖道:“相爷他为庆贺寿辰竟如此奢华,未免有些过分。当初太夫人临终时,曾托付我好好照看他,如今看他这样,我若不说他几句,怎么对得起去世的太夫人哪。”

这时,一位侍随寇准的中军寻到廊下,一见陈山,忙对他说道:“陈山,相爷唤你到后堂回话,还不赶快前去!”

陈山一听顿时吓得面色如土,他一边答应着一边回头连连哀求说:“刘妈妈,您可要救我一救啊!”刘妈妈望着陈山的背影,不由叹了口气,为了不辜负太夫人的嘱托,她决意要对寇准进行一番规劝。突然,刘妈妈脚下一滑一下子跌倒在地上。她仔细一看,原来是回廊内点的蜡烛太多了,蜡油流得满地都是。刘妈妈一见这满地的蜡油,心里顿时感慨万端,不由回想起当年的一段往事。

原来寇准小时候,因为父亲去世早,家境贫寒,无钱念书,母亲每天晚上都要在灯下亲自督促他学习。有一年遭逢大旱,家里连买灯油的钱都没有了。为了不耽误儿子的学业,寇准的母亲跑到山上采集松香代替灯油来照明,结果因为在山上受了风寒,回来后大病了一场。想到当年的艰难情景,刘妈妈怎么能不触景伤情呢!想到这里她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中军听到刘妈妈的哭声忙跑出来劝解说:“刘妈妈,相爷正为陈山的事生气,您就别在这儿啼哭啦。”听中军这么一说,刘妈妈反而哭得更厉害了,她一边哭一边大声说:“我心里有伤心事啊,怎么能不哭呢!”两人这一吵,寇准在堂内听到了,出来一看,见刘妈妈满面泪痕,便误以为是中军得罪了刘妈妈,顿时把脸一沉,对中军怒斥道:“你到底为什么事惹得刘妈妈这样伤心,还不快讲!”

刘妈妈忙拦住寇准说:“中军并没有得罪我,相爷不要错怪了他。”

“那到底是谁得罪了你,你只管说出来,我一定为你做主。”

“蒙相爷恩养,相府中谁会来得罪我呢,我是为……”刘妈妈欲言又止。

寇准见状便把中军和身边的人都打发走,这才说道:“刘妈妈,您只管大胆讲吧。”

刘妈妈叹了口气,说:“我就是为了相爷你才伤心的啊!”

寇准吃了一惊,忙问道:“为我什么啊?”

刘妈妈难过地说道:“相爷你忘了太夫人在世时,经常教诲你要以勤俭为本,你现在为庆寿竟不惜花费万金专门派人去苏杭采办歌童舞女、古玩奇珍,身为宰相如此豪华,倘若上行下效,怎能让满朝文武清廉自守?”

刘妈妈这一番话如同一盆凉水浇在了寇准的头上。接着,刘妈妈缓和了一下口气,说:“相爷呀!太夫人临终时,交给我一张她亲手绘的图画,嘱咐我说,你家小官人,自幼娇生惯养,将来他若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就将这张图画交给他看。”

寇准听说母亲留下一张图画,忙让刘妈妈取来观看。只见那图画上画着寒窗孤灯之下,衣着简朴的太夫人在教导寇准读书的情景。画面上还题着四句诗:

孤灯课读苦含辛,

望尔修身为万民。

勤俭家风遵母训,

他年富贵莫忘贫。

寇准一见,顿时泪如泉涌,忙跪倒在图画面前,连连向母亲请罪。刘妈妈趁机语重心长地说道:“太夫人辛苦一生,只望相爷长大成才,如今相爷官居宰相,总算没有辜负太夫人的一片苦心,如果相爷能够以勤俭为本、修身为民,便算是尽得孝心了,也是可以告慰太夫人的在天之灵了。”

寇准面带愧色连连点头称是。正在这时,中军禀报说:“启禀相爷,今有王侯公卿各持礼品前来献寿。”说着把一份份礼单呈上。

寇准看也不看那些礼单,毅然摆手道:“吩咐歌舞立即停止,所有贺仪、贺客,一概辞却。”中军一下子怔住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寇准再次对他说道:“你对宾客们说明,寇准不敢违背母亲的遗训,一、今后再不庆寿;二、饶恕陈山失误;还请大家见谅。”

“是。”中军忙遵命而去。

寇准转过来对刘妈妈说道:“今日若不是刘妈妈指教,寇准险些把事情做错,今后还望您看在太夫人的面上多加指教才是。”说完,命陈山将那张图画挂在后堂供奉起来。刘妈妈望着勇于改过的寇准,不由欣慰地笑了起来。从此,寇准牢记母亲的教诲,戒除奢华,尽心朝政,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贤相。

解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名闻天下的北宋宰相寇准,在自己五十岁寿宴时,让刘妈妈给自己上了一堂生动的勤俭廉政教育课,好在他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以此为戒,悔过从善,最后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贤相。

相传,从此以后,他居家过日子,非常节俭,卧室中的一顶青纱帐,用了20多年,时常有坏损之处,让人修补一下再用,也不更换新的。这说明贫穷时的节俭是一种生活需求,通达后的节俭却是一种美德。可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和作风,足以使一个人成就事业。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