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5220  |  更新时间:2015-08-07 15:00:12  |  分类:

爱国教育

司马光教子俭朴

名言

力学勿忘家世俭,堆金能使子孙愚。

——刘克庄

故事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官至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等,后追封为温国公。他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价值很高的历史著作。他生活俭朴,工作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事务。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坚持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在文中,他明确地表示了不满于奢靡陋习的观点。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非常痛恨讲排场,摆阔气的风气。为此,他慨叹道:“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司马光十分赞扬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再三叮嘱儿子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接着,他又引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他还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教子力戒奢侈以齐家。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鉴戒。他曾对儿子说过: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什么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础。

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

解读

司马光在自己从政数十年及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的思想。并经常教育子女,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之不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我们广大青少年,要向司马光那样,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关心集体、关心他人,说真话、做实事,待人以诚、交友以信,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才能肩负起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神圣使命。

范仲淹教子俭朴济困

名言

不择手段地追求高级物质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级的。

——潜夫

故事

范仲淹小时候家里很穷,直到十几岁才上学读书。为了读书,他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每天熬一锅粥,冷了凝成粥冻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每餐就用几根咸菜下粥。经过刻苦的学习,范仲淹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做官以后,他牢记穷苦百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他对两个儿子更是严格要求,常将自己艰苦求学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要他们保持勤俭家风。在他的教导下,两个孩子都很懂事孝顺,也都学有所成。

二儿子范纯仁结婚前,想把婚事办得体面一些。但他深知父亲的脾气,便列出一张清单征求父亲的意见。范仲淹看后皱起了眉头,然后摇摇头说:“这太过分了,哪能这么铺张!”说完见儿子低头不语,不像平时那样乐意地听取自己的意见,

于是范仲淹便又亲切地说:“孩子,我不是舍不得花钱,我也知道是亲家那边想风光一下,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范家的家风,不能忘记‘先忧天下’的信条啊!”一席话说得深明事理的儿子点头称是,忙把清单改了又改,最后办了一个简朴大方的婚礼。

范仲淹年老以后,儿子想给他造间大宅养老,他坚决不同意。他认为自己现在的房子虽然比不上他的同僚们,但已经比大多数人的居住条件好得多了。

儿子们也赞成他的意见,就将父亲积攒的俸禄拿来周济贫困亲友、部下和老百姓。对此,范仲淹欣慰地笑了。

解读

范仲淹为政多年,始终坚持清正廉洁、勤俭节约,且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特别是对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更是严格要求、毫不懈怠。正因如次,他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良好品德和高尚人格才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赞扬。

提倡勤俭节约,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讲,其受益者均为以下四个方面,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团体、一个国家,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既然如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叶天士医穷

名言

以俭治身,则无忧;以俭治家,则无求。

——许名奎

故事

苏州名医叶天士14岁开始行医,治好了不知多少疑难绝症。他不但能医病,还能医穷呢。叶天士有个远房亲戚小三,父母双亡,留下一份薄薄的家产。本来,小三勤勤俭俭过日子也还过得下去,可他沾染恶习,大手大脚浪荡惯了,脑袋里从无“勤俭”两字。俗话说“坐吃山空”,加上小三本来家底浅薄,几年下来,家中的东西统统典当一空,只好到叶天士家来借银子。叶天士有心教训他一番,就对小三说:“小三,银子你先拿几两去。不过我也不开钱庄,今后还要靠你自己了。教你一个发财的办法:从今后你天天去扫街路,把苏州城里的梧桐叶都收集起来,晒燥整齐,藏在屋里,到时候自有大用场。”叶小三朝叶天士望望,有点不敢相信。不过他知道叶天士从来不开玩笑,于是回去就扫起街路来。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从秋扫到冬,苏州城里的梧桐叶都给小三扫了去。好在他还有几间空屋,打扫干净,将梧桐叶晒燥整齐,足足堆满三间屋。不过,叶小三却仍旧不知道梧桐叶派啥用场。苏州城里的老百姓道是把这件事传了开来,都说这叶小三在发神经病哩。

第二年开春,苏州一带突然发起瘟疫来,蔓延极快,来势很凶。苏州府特地办起医局,请当地的名医来治瘟,到医局去看病的百姓络绎不绝。

叶天士也经常到医局治病。不过,叶天士开的药方很怪,每张方子上都有“梧桐叶三钱”。药店里过去从来不备梧桐叶,现在又刚开春,梧桐树上光秃秃的,只有几个芽头,到什么地方去寻梧桐叶呢?大家正在焦急万分,叶天士却胸有成竹地对他们说:“叶小三家中有梧桐叶,你们去买吧。”

这样一来,叶小三的家门口一批批的人群涌过来,都要向他买梧桐叶,叶小三靠梧桐叶赚进了好大一笔钱。

瘟疫过去了,叶小三家中满满三间的梧桐叶正好用光,叶小三对叶天士佩服得五体投地,诚心诚意上门磕头道谢,又问他今年还要不要扫梧桐叶?叶天士笑笑说:“今年就用不着扫啦。去年我预料要发生瘟疫,才托你为大家做桩好事,果然应了验,明年不会再有瘟疫,也不会再用梧桐叶。不过,你从中也应该悟出一个道理来才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恪守‘勤俭’二字,就说每天扫街路吧,梧桐叶积起来,积少成多,到头来也能做大事。”

叶小三听了这番话,心想:过去走在街上,没有一个人看得起我;现在走在街上,我感到十分光彩。叶先生的话确实有道理。此后,他拿卖梧桐叶赚来的钱做起了小生意,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解读

常言道“赠人千金,不如授人一技”。叶天士以勤劳致富的方法帮助叶小三脱了贫,同时也给苏州人民治好了疾病,并且使叶小三从此改掉了挥金如土的坏毛病,养成了勤俭持家的好习惯。适逢高人指教,可谓一举三得。

诚如前人所言“近金者赤,近墨者黑。”倘若我们都能向胸怀宽广、目光远大且又有良好道德修养、克勤克俭的人学习,并自觉养成自强自立、勤俭持家的良好作风。那么,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未来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精彩。

反腐倡廉的皇帝朱元璋

名言

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房玄龄

故事

在大明王朝建立的前夕,朱元璋将文武百官请到自己的身边,给大家出了个题目:元朝为什么会迅速土崩瓦解?不久将诞生的新王朝当务之急是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高参刘基首先进言:“宋元以来,宽纵日久,当使纪纲整肃,然后才能实施新政。”

朱元璋感到言之有理,也深感大明朝的当务之急,应是制定法律,以法治国。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正式颁布了几经修改的大明律。大明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

大明律对官吏贪污腐败,处罚特别重。犯有贪赃罪的官吏,一经查清,一律发配到北方荒漠中充军。官员若贪污赃银60两以上,将被处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命在各府州县衙门左侧设皮场庙,就是剥皮的刑场,贪官被押到这里,砍下头颅,挂到竿子上示众,再剥下人皮,塞上稻草,摆到衙门公堂旁边,用以警告继任的官员。

朱元璋对自己制定的法律,带头实行,而且执法相当严厉,这在中国古代封建皇帝中是少有的。他的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凭着自己是马皇后亲生女儿安庆公主的丈夫,不顾朝廷的禁令,向陕西贩运私茶。后来河桥巡检司的一位小吏向朱元璋告发了此事。朱元璋立即下令赐死欧阳伦,同时他还发了通敕令,表扬那位小吏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

朱元璋惟一的亲侄、开国功臣朱文正违法乱纪,朱元璋毫不留情废了他的官职。开国功臣汤和的姑夫,自以为后台硬,就隐瞒常州的土地,不纳税粮,朱元璋也将他依法处死。

朱元璋当皇帝的30年中,还公开镇压了几起大贪污案,其中最大的是郭桓案。郭桓案发时为户部侍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余敏等告发北京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或、赵全德等人,伙同郭桓等人贪污舞弊,吞盗官粮。朱元璋抓住线索,命令司法部门依法严加追查。这个案子后来又牵连到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杰、工部侍郎麦志德等高级官员和许多布政使司的官员。贪污盗窃的钱折成粮食达2400多万石。案件查清后,朱元璋下令将赵瑁、王惠迪等人弃尸街头;郭桓等六部侍郎及各地方布政使司以下的官员有上万人被处死;有牵连的官吏几万人被逮捕入狱,严加治罪。各地卷入这个案件的下级官吏、富豪,被抄家处死的不计其数。

由于朱元璋出身贫苦农家,不仅深深体谅农民生活的艰辛、物力的艰难,而且他还身体力行,带头倡导节俭。明朝建立后,按计划要在南京营建宫室。负责工程的人将图样送给他审定,他当即把雕琢考究的部分全去掉了。工程竣工后,他叫人在墙壁上画了许多怵目惊心的历史故事做装饰,让自己时刻不忘历史教训。有个官员想用好看的石头铺设宫殿地面,被他当场狠狠地训了一顿。朱元璋用的车舆器具服用等物,按惯例该用金饰的,但他下令以铜代替。主管这事的官员说,这用不了多少金子,朱元璋说,“朕富有四海,岂吝惜这点黄金。但是,所谓俭约,非身先之,何以率天下?而且奢侈的开始,都是由小到大的。”他睡的御床与中产人家的睡床没有多大区别,每天早膳,只有蔬菜就餐。

在朱元璋的影响下,宫中的后妃也十分注意节俭。她们从不乔装打扮,穿的衣裳也是洗过几次的。一个散骑舍人穿了件十分华丽的新衣服,朱元璋问他:“这衣服用了多少钱?”舍人回道:“五百贯。”朱元璋痛心地说:“五百贯是数口之家的农夫一年的费用,而你却用来做一件衣服。如此骄奢,实在是太糟蹋东西了。”

朱元璋不喜欢喝酒,他多次发布限制酿酒的命令。他不爱奢华,讲究实际。他命令太监在皇宫墙边种菜,不要建造楼台亭阁。为了让儿子们得到锻炼,他命令太监织造麻鞋、竹签自用,规定诸皇子出城稍远,要骑马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

由于他出身贫寒,从小没有读书的机会,从军后,到称帝晚年一直保持勤奋好学的作风。作战之余,理政之后,他常常请儒生讲述经史。经过几十年的刻苦自学,他不但能写手杂札、军令,还能写诗作赋。

解读

明朝建立前夕,朱元璋便召集文武百官商讨治国安邦的大事,并把勤政廉政、禁奢倡俭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他“言必行,行必果”严惩污吏、不循私情的作风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他率先垂范、注重节俭,衣食住行十分简陋,自己乘坐的御车也以弃金镀铜代替。

由此我们联想到美国巨富比尔·盖茨,他近年来平均每年都要捐献数十亿美元用于慈善事业,而他外出乘飞机却坚持坐二等舱,他的理由很简单:“既然头等舱同二等舱都在同一时间到达目的地,我何必要坐头等舱多花冤枉钱。”可见,节俭廉政既是治家之本,也是安邦之策。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