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3564  |  更新时间:2015-09-19 09:16:07  |  分类:

儿童教育

周亚夫军中不迎驾

名言

执法而不求情,尽心而不求名。

——苏洵

故事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雄踞北方的匈奴大举进犯汉朝边境。一时间汉边境烽火将燃。

面对万分紧急的军情,汉文帝采纳众文武大臣的建议,在长安附近的灞上、棘门和细柳三处部署重兵,设置军营,互为犄角,守卫都城。朝中大将周亚夫担任了细柳营的镇守将军。

为了视察防务和鼓舞士气,汉文帝决定亲自到各个军营走一走,和将士们见见面。

这天风和日丽,汉文帝带着随从人员出发了。他们到达灞上和棘门这两个军营时,镇守将军和属下将校都在营门外迎候。汉文帝一到,立即营门大开,鼓乐齐鸣,士兵欢跃,热闹的场面像过节一样。汉文帝和随从们进了营门后,仍然骑马疾驰,直奔将军帐前。临走时将校们又送出营门很远很远。

可是汉文帝一行来到周亚夫统辖的细柳营时,却见营门紧闭。守营将士全副武装,完全是准备战斗的样子。

看见这种情景,汉文帝的随从们很不高兴。他们在营前高声叫喊:“皇帝来到了,你们还不赶快打开营门接驾!”

只听把守营门的将士说:“将军没有下命令,谁也不敢打开营门!”

随从人员把这些话如实地报告了汉文帝。汉文帝听后,遂让人持节传达他的圣旨:“我今天来军营视察和劳军,请周亚夫将军传令打开营门。”

周亚夫闻旨,才下达了打开营门的命令。不过,他又让把守营门的将士传话:“军中有规定,进门要下马,军营内不得骑马快跑。”

遵照军中规定,汉文帝一行进了营门后就下马徒步缓进。走到将军帐前时,只见周亚夫身穿盔甲,威风凛凛地前来迎接。他对汉文帝拱拱手,作了个揖,就说:“我军务在身,不便下跪,只能以军礼相见,请皇上谅解。”汉文帝微笑着点头表示赞同。

在周亚夫的陪同下,汉文帝巡视了细柳营,慰劳了营中将士。临走时,营中将士各守其位,没有任何欢送的场面。

汉文帝一行走出营门后,随行人员就议论纷纷。有些人认为,周亚夫这么做是对皇上的大不敬,应该教训教训才行。但是汉文帝却对周亚夫赞不绝口。他说:“军营中就应该只听从将军的命令,时刻处于戒备状态。周亚夫这么做表现出他是个真正的将才。灞上和棘门的欢迎场面和儿戏一般,试想如果刚才匈奴的飞骑突然而至,那些大开营门的将士恐怕就只能当俘虏了。”大家听了这番话,都觉得汉文帝说得很对。

不久,周亚夫就统率汉朝大军,经过激烈战斗,把匈奴赶到了长城之外。为了奖励周亚夫严于治军的作风,汉文帝晋升他为负责保卫长安六座城门的军事长官。

解读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看似对君不敬,实际上却是对君、对国、对军队高度负责的体现。只有一心为公的人才会有这种负责的行为。

曹操依法严惩自己

名言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

故事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有着极强的军事才能,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东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就任洛阳北部尉,入仕途后即与祖辈所从属的宦官集团针锋相对。董卓在朝专权,曹操拒绝他的拉拢,聚兵五千与各地豪强一样拥兵割据。后来势力逐渐壮大,他逼迫汉献帝迁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大将军,总揽军政。

曹操身为丞相,看到自己手下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庄稼地里乱跑,踩坏庄稼,很生气,因此他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将士们都知道曹操一向军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决不姑息宽容。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小心谨慎,唯恐犯了军纪。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庄稼地旁边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通过。有时,将士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稼,还会过去把它扶起来。可是有一次,曹操率领士兵们去打仗。那时候正好是小麦快成熟的季节。曹操骑在马上,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心里十分高兴。正当曹操骑在马上边走边想问题的时候,突然“扑刺刺”的一声,从路旁的草丛里窜出几只斑鸠,从曹操的马前飞过。马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惊了,嘶叫着狂奔起来,跑进了附近的麦子地。等到曹操使劲勒住了惊马,地里的麦子已经被踩倒了一大片。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把执法官叫了来,十分认真地对他说:“今天,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犯了军纪,请你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听了曹操的话,执法官犯了难。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踩坏了庄稼,是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帅,军纪也是他制定的,怎么能治他的罪呢?但是曹操执意要领罪,众将官纷纷上前哀求,请曹操不要处罚自己。曹操见大家求情,沉思了一会说:“我是主帅,治死罪是不适宜。不过,不治死罪,也要治罪,那就用我的头发来代替我的首级吧!”说完他拔出了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

在古代,头发对于人来说十分重要。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就是: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在现在看来割点头发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但古代人的观念中,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是不可抛弃的。所以,曹操割发代首在当时是十分严重的处罚。

解读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雄才大略,傲视群雄,但他在自己制定的命令前,一视同仁,自己违反了命令,也割头发严惩自己,为后人树立了依法办事的好典范。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名言

凡将举事,令必先行。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管子

故事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蜀国的丞相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临行前,诸葛亮给后主上了一道出师表。在文章中,诸葛亮指出南方已经安定,军队经过训练,应当北伐曹魏,夺取中原。他还规劝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否则就会出现东汉桓帝、灵帝的灾祸。

没过多久,蜀军对祁山发动攻击。虽然祁山久攻不下,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脱离曹魏,归降蜀汉。

这时,魏文帝已死,其子魏明帝在位。明帝听说失了三郡,就命令张郃率领一支军队抵挡蜀军。诸葛亮对众将说:“张郃大军来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首当其冲,谁愿意带兵去那里驻守?”参军马谡说:“我愿意承担这个任务。”诸葛亮就派马谡去街亭,让王平做他的副手。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诸葛亮对马谡叮嘱道:“你必须在路口扎营,否则难以抵挡敌军。”

马谡到了街亭,就亲自去察看地形,他对王平说:“街亭有一座高山,非常险要,咱们可在山上扎营。”王平劝阻道:“咱们必须在路口扎营!如果非要驻守高山,一旦魏军来到,将这座孤山团团围住,试问您如何对敌?”马谡说道:“我凭险冲杀,何患敌军不败?”王平又说:“如果魏军切断水源,您怎么办?”马谡说:“如果那样,正好使我军‘置之死地而后生’,更能激发士卒的战斗力。”王平见无法说服马谡,就要求马谡拨给他一千士兵,让他在山下驻守。

张郃到了街亭,见马谡驻守在一座孤山上,觉得有机可乘。他在山下修筑了坚固的营垒,把这座山围了起来。马谡命士兵往外冲杀,士兵不敢向前。马谡大怒,连杀两人,士兵才向魏军冲击。但张郃坚守大营,乱箭齐发。蜀军不但没有破坏敌军的营垒,反而损失了很多士兵。

张郃又将水源切断,蜀军没有水,无法做饭,军心大乱。张郃看到进攻的时机已到,就带兵攻山。蜀军抵抗不住,四散奔逃。马谡没有办法,只得杀出重围逃走。

驻扎在高山西面的王平见马谡吃了败仗,就命令士兵击鼓呐喊。张郃怀疑有蜀国伏兵,不敢轻进,马谡才带着残兵败将逃了回去。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失去了进攻魏军的有利地势。蜀军只好退回汉中,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被魏国占领。

诸葛亮回转汉中后,命人将马谡押了上来,说道:“街亭关系到我军北伐的成败。你竟然不听王平的正确意见,导致街亭失守,三郡失去,我若不将你斩首,教我何以服众?”马谡非常后悔,流着眼泪说:“我罪该万死!我一直把丞相当父亲看待,丞相也待我恩重如山。我的儿子还小,希望丞相另眼看待。”

诸葛亮说道:“我一定好好照顾你的儿子,你不必多说了。”然后诸葛亮摆摆手,让刀斧手将马谡推出行刑。马谡死后,诸葛亮大哭不止。蒋琬对他说:“现在马谡已经明正典刑,丞相为何还哭泣?是不是觉得马谡是个人才,杀了太可惜?”

诸葛亮说:“并非如此。当年先帝爷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曾对我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都怪我不听先帝之言,才有今日这场大败!我恨自己为什么遇事不明,用错了人。”于是,诸葛亮封赏王平,给后主上了一份奏章,请求自贬三级。

后主看罢奏章,觉得诸葛亮态度诚恳,就将他连贬三级,降为右将军,但仍执行丞相的职权。

解读

规则不应该因某人而有所变化,否则便谈不上规则。正所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如果搞特权,网开一面,那么就很难赢得人心。而如果人心不能够统一,那么事情就很难做好了。虽雠必赏,虽亲必罚,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亦或将来都应该成为一条不变的真理。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