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2671  |  更新时间:2015-09-17 16:12:02  |  分类:

儿童教育

发扬民主,各尽所长

名言

良材美器,宜在尽用之地。

——李延寿

故事

曾听一位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某农村初中,可能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连续几年中考成绩一直是倒数三名。学校没有特色,教师没有专长,常规管理混乱,教学水平整体滞后,学校发展举步维艰,前途令人担忧。为了改变现状,教育局从异地委派了一名新校长进行“扶贫”。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新校长到任后,先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中得知,师资力量的“配置不合理”是造成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原来,该校中有几位教师曾是代课教师,后来由于政策“照顾”,实行了“民转公”,他们来校代课前有的曾是木工,有的曾是五金厂里的钣金工,有的是卖馄饨的个体户……这些“教师”没有经过师范院校的正规训练,不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缺乏,因此驾驭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很低,特别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他们显得日渐落伍,与学生的要求相去甚远。

自知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后来一下子招了数十位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一直令人堪忧,如其中一位政治教师,理论功底还算扎实,而且爱好广泛,尤其是擅长写诗歌,但就是“肚子里有货倒不出”,学生的成绩一直“垫底”。还有一位数学教师,中学时曾获得省数学竞赛一等奖,但学生反映,他的课学生根本听不懂,不知所云……

新校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大刀阔斧地对用人制度进行了改革,对一些教师的工作进行重新安排和定位。如让那位原来是木工出身的物理教师和钣金工出身的化学教师改行,担任专职劳技教师,负责学校的“钣金工和木工”教学,同时兼任课外小发明、小创造、航模、海模、风筝等竞赛的辅导教师。让那位曾是卖馄饨出身的语文教师协助后勤,监督学校的伙食;让那位擅长写诗歌的政治教师,担任文学社社长,创办了“新苗诗社”;让那位竞赛获奖的“高才生”专门担任培优任务,负责学校的数学竞赛辅导……

没想到,就这么一换岗,整盘棋竟然“起死回生”,奇迹般地被“盘活”了。那两位在学校中一直“保底”的木工和钣金工教师,得到了赏识,获得了“新生”,有了“用武之地”,干劲十足。学校的钣金工、木工教学搞得红红火火,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在全国、省、市屡获金奖,捷报频传。近年来,他们两人又抓住了课改的良好契机,合作开发校本课程,编写了钣金工木工教程,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劳技教育一跃成了学校的“拳头项目”,省内外知名。那位负责监管食堂伙食的教师,由于懂得饮食的经营和管理之道,吃透顾客的消费心理,指导工作“在理”,很快扭转了学校食堂“脏、乱、差”的局面,受到了家长、学生和教师的普遍赞誉。那位负责“新苗诗社”的政治教师凭着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能诗善文的文学苗子,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作品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使他的自信心大增,在学生中的威信日渐提高,这些又“反哺”了他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那位负责数学竞赛的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在省、市竞赛中获奖,改变了学校在竞赛方面“积贫积弱”的局面……

教师还是那些教师,学生也还是那些学生,由于新校长独具慧眼的用人之术,“盘活”了人力资源,激活了教师的潜能,激发了他们工作的热情,唤醒了他们的创造欲望。正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关键就在于校长能不能知人善用,充分利用。如果新校长不能“因材施用”,对这些教师的优势置若罔闻、视而不见,那么既没有这些教师的成长,也不会有学校的发展。

解读

有的校长一直抱怨学校的师资水平不如兄弟学校。其实,完全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师资,给他们重新定位,充分发扬民主,调济余缺、人尽其用、用其所长,那么学校定会出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从而成长了一批教师,发展了大量学生,学校获得了可持续发展。

分享你我的快乐

名言

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

——本生

故事

从上个学期开始,齐老师尝试着让学生写“班级日记”。一是,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日记及时了解和掌握班级的动态,以便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二是,通过日记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可学生每次交来的日记总是马马虎虎,干巴巴的三言两语,寥寥几行,讲得不深,看得不透,明显看得出在敷衍。说实在的,受应试的影响,学生的作业量普遍较多,就连他们平时的作文也大多以应付为主,草草了事,很少有学生认认真真考虑文章的结构和措辞,普遍存在着言辞干瘪,空洞无物,缺少文采的弊病,甚至大量的还只是停留在小学生记“流水账”的层面上。语文老师为此伤透脑筋。

一次班会课上,齐老师针对学生日记的不足,谈了自己的看法:“记日记、写文章其实是作者自己心路的真实记载,好的文章是自己真情的自然流露和释放,无需堆砌,但却引人注目。我给大家看看去年我发表的好课‘新概念’一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该如何写。”话音未落,学生们议论纷纷:“哇噻,我们的政治老师真有本事,还会写文章呢,真了不起……”流露出既敬佩又好奇的神情。

看到学生们十分好奇、很有兴趣的样子,齐老师索性告诉他们:“去年我已经在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30多篇,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来看看我的文章,我们一起来切磋和商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进步快。”学生立刻像炸开了锅似的,他们群情激昂,跃跃欲试,看来齐老师的这次动员成功了,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而且超乎想象,更使他悟出了一个教育的道理,那就是不妨让学生一起来分享老师的快乐。后来,每次齐老师有什么文章发表或得奖,总会首先告诉学生,让学生也来分享自己的快乐。

一天,语文老师奇怪地对他说:“我突然发现班里许多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学生的作文大多不像以前那样只是干巴巴的字词的简单堆积,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多了,结构开始变得合理严谨了,许多文章开始有文采了……”

齐老师暗自窃喜,这肯定是自己的“让学生分享教师快乐”的效果,没想到的是比他的预期更好、更快。

解读

一份快乐变成了若干份快乐,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威信,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很“了不起”,增强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向心力,提高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活生生的、近在咫尺的教育典型使学生觉得学有榜样,赶有方向。为了在写作上和教师比实力、赛成绩,许多学生从此爱上了记日记,对日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一发不可收。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素材,提高了写作技巧和写作水平,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