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3652  |  更新时间:2015-09-17 16:04:44  |  分类:

儿童教育

李膺不畏强权勇敢执法

名言

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

——管子

故事

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生于官宦之家,其祖父李修在东汉安帝时官至太尉,父李益曾做过赵国相。

李膺为人清简,很少交友,但所交皆为有志操的人士。李膺疾恶如仇,为官执法公正严明,那些仗势欺人、横行不法的官僚及其门人子弟都非常惧怕他,贪赃枉法的官吏更为他的威名所惧。李膺当官后,受到当时任司徒的胡广的举荐,很快就升迁,出任青州刺史,辖有六郡七十多县,其郡守县令加起来有八十多人。李膺到任时,只有任乐安太守的陈蕃因清正廉明、问心无愧而照常处理公务,其他人都因有劣迹,害怕李膺惩治,或告病在家,或弃官而去。

李膺做官,由于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也不会讨好上下级,所以结怨不少,屡次遭人中伤陷害,后来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免官回乡。

永寿二年(156年),鲜卑人侵扰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桓帝听说李膺有才能镇守边关,便恢复了他的官职,并升任他为度辽将军。延熹二年(159年),李膺被调任河南尹,当地有一豪强,横行不法,搞得全郡鸡犬不宁。李膺上表请求对其治罪,但那豪强用钱财买通了宦官,又恶人先告状,反将李膺诬陷下狱。幸亏有一位叫应奉的官员上书陈述实情,李膺才得以获释出狱。

李膺任司隶校尉时,仍志节不改,一如既往地惩治贪官恶霸。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当时任野王(今河南沁阳)县令。他贪婪残暴,多行不法之事。一次,他看上一名姿色不错的妇人,便要强行将其抢夺回家,谁知那妇人已有身孕,因奋力反抗,促成早产,大量出血而死。张朔惧怕李膺办他的罪,事发后便跑到其哥哥张让家中藏匿。张让虽然在朝中很有权势,但也害怕李膺,于是便把张朔藏在其府内一根连接两间屋子的剖空的大柱子中间。李膺接到被害者家人的控告后,马上派人侦察,得知张朔藏在其兄张让家中,立刻带人前去搜查,终于从柱子中将张朔揪出,把他押回洛阳衙门中。审讯完毕便将其处死。张让知道后,马上向桓帝哭诉。于是,桓帝召李膺上殿,责问他:“为什么不报请朝廷就随便定罪杀人?”李膺回答说:“古时候,王公贵族有罪,即便君主饶恕他,主管的官员也要依据法律而行。孔子做鲁国司寇时,到任七天便杀了少正卯。现在我到任已有十天了,杀一个人是在情理之中的。我到任这么长时间了还不能惩治恶人,心里非常着急,没想到陛下还怪罪我杀人杀得太快了。我自知自己一动就获罪,但乞求陛下留我五日,把元凶惩处掉再治我的罪,那时伏罪而死也心甘情愿了!”桓帝无言以对,只好任李膺这样处理。但张让从此对李膺怀恨在心。延熹九年(166年),张让伙同其他宦官及其弟子诬告李膺交结太学游士,广揽诸郡生徒,结为朋党,诽谤朝廷,李膺因此入狱。与李膺有关系的二百多人,也被定为“党人”,前后收捕下狱。

由于李膺手中有很多宦官亲属行不法之事的把柄,所以他们又怕他在狱中说出去,便向桓帝说:“现在天时不正常,应当大赦天下了。”桓帝对宦官唯命是听,就宣布大赦。但对赦免之人,不准再出来做官,禁锢其终身,这便是东汉第一次“党锢之祸”。李膺出狱后,只能归乡闲居,隐居不出。后来,建宁二年(169年)曾打击过宦官势力的山阳督邮张俭被宦官诬告为有结党之罪而受追捕。受到牵连的“党人”竟扩大至六七百人,李膺是其中之一,这就是东汉第二次“党锢之祸”。此时李膺已六十多岁了,乡中有人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赶来告诉他,并劝他暂避一时。然而李膺认为死生有命,不必东躲西藏,于是束手就擒,被捕入狱,最终悲惨地死于狱中。

解读

执法路上往往遇到强权这个“拦路虎”,是不畏强权严格执法,还是屈服于强权?李膺在这个问题上的选择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董宣办案不诿己过

名言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故事

董宣是东汉光武帝的大臣,一生诚实正直。一次,光武帝派他出任北海王的丞相,他刚到任就有一个老婆婆哭哭啼啼来告状,说:“五官掾公孙丹无缘无故杀了我儿子,请大人给我作主!”

董宣一听是人命大案,就立刻派下属水丘岑调查案情。原来,公孙丹家盖房子,巫婆说:必须用一个人的尸体填奠地基,新房才能避邪,于是发生了这个案件,凶手是公孙丹父子。

董宣大怒,处死了公孙丹父子。

一天,水丘岑来报:公孙丹的家人不服上告。董宣问:“这家人怎么样?”水丘岑说:“公孙家族过去依附过王莽,还内通海贼,现在经常仗势欺压百姓,扰乱治安。”董宣说:“把他们都收押看管起来,按律治罪。”但是水丘岑在办案过程中,处理偏重,处死了三十多人。

这事闹大了,朝廷把董宣以及水丘岑等一批办案人员召到洛阳京都讯问,并判决董宣等人量刑不当,处以死刑。

董宣冷静地面对这一判决,在狱中等待着行刑的时刻。因为董宣在大臣中一向有好名声,有些官员便备办好酒好食前来与他诀别。董宣见了却生气地说:“退回去!我董宣生平从不吃人家的酒席,何况是在这样的时刻!”

这时,光武帝亲自过问了董宣的案情。董宣说:“罪臣认为,汉家江山刚刚度过王莽篡夺政权的那场大动乱,要维护社会的安定,必须狠狠打击豪强大姓的胡作非为。公孙丹仗势杀人奠宅基,死有余辜,后来灭了他的族人,量刑不当,罪臣赴死,罪有应得。”

光武帝一想:是啊,刚刚结束的那一场大动乱,不就是由于豪强大姓鱼肉百姓所致吗?难得董宣这么忠诚,应该留下来继续帮助我治理天下。况且,杀灭公孙家的族人,并非董宣的本意啊!于是,光武帝说:“赦免董宣的死罪,水丘岑等直接办案的人员,量刑不当,依原判执行。”

董宣一听,连连磕头说:“深谢陛下的恩典。但是,行政长官一事当前,要严律己过,切不可将责任推诿给下属。水丘岑是受罪臣指派办案的,他量刑过重,杀人过多,罪臣不能诿罪于他,请杀罪臣,赦免水丘岑等属吏。”

董宣襟怀坦白,不诿己过的态度,使光武帝大为感动,于是最后决定:公孙丹父子死有余辜;水丘岑等量刑不当,事出有因,一律赦免;董宣一片忠诚之心,继续任用。

解读

法律的尊严需要执法人员秉公守法,廉洁自律才能维护,如果执法人员知法犯法,法外容情,法律的尊严就无从谈起。在奉公守法,廉洁自律方面,董宣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董宣不畏强权秉公执法

名言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贞观政要·公平

故事

汉光武帝建立了东汉王朝以后,他知道老百姓对各地豪强争夺地盘的战争早已恨透了,决心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一些捐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还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汉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还得注意法令。不过法令也只能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约束皇亲国戚,那就有些难了。比方说,汉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依仗兄弟做皇帝,骄横非凡,不但她爱怎么着就怎么着,连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

一次,湖阳公主的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杀人后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身为京都洛阳令的董宣没有权利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那个凶手出来。

有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外出,跟随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凶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湖阳公主认为董宣触犯了她的尊严,沉下脸来说:“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拦阻我的车马?”董宣可没有被吓倒,他拔出宝剑往地下一划,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管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就把他处决了。这一下,差点儿把湖阳公主气昏过去。她赶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

汉光武帝听了,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董宣说:“先别打我,让我说完了话,我情愿死。”汉光武帝怒气冲冲地说:“你还有什么话可说的。”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用不着打,我自杀就是了。”说罢,他挺起头就向柱子撞去。汉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经撞得血流满面了。汉光武帝知道董宣说得有理,也觉得不该责打他。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给公主磕个头赔个礼。董宣宁愿把自己的头砍下来,怎么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不让把他的头摁下去。内侍知道汉光武帝并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给汉光武帝个台阶,就大声地说:“回陛下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汉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说:“把这个硬脖子撵出去!”

湖阳公主见汉光武帝放了董宣,心里很气,对汉光武帝说:“陛下从前做平民的时候,还收留过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来搜查。现在做了天子,怎么反而对付不了小小的洛阳令?”汉光武帝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时候那么干了。”

结果,汉光武帝不但没治董宣的罪,还奖赏了他,奖励他执法严明。董宣回到官府,把这笔钱全分给了他手下的官员。

解读

如果执法者做到了执法如山,执法必严,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那么法律就得到了很好的维护,法律的良好效应自然也就慢慢地显现出来。当执法遇到了强权挡路时,要秉持公正之心,不畏强权,依法办事。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