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3854  |  更新时间:2015-09-18 15:59:45  |  分类:

儿童教育

徐海东让职

名言

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够有金钱的廉洁。

——巴尔扎克

故事

1955年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评定军衔。解放军高级将领徐海东同志被评为大将,他知道后坐卧不安。正巧这时周恩来总理来看望他。他见到周总理就说:“总理,我长期养病,为党工作太少了!授我‘大将’太高,我受之有愧啊!”

徐海东大将

周恩来总理一向钟爱这位工人出身的将领,爱他的军事才能,爱他坦率的性格,爱他的光明磊落、赤胆忠心。周总理握住他的手说:“海东同志,授你大将军衔,不高也不低,恰当!”

功高不自居,廉洁自律,是徐海东同志一贯的品质。早在战争年代,他就曾两次主动要求从正职降到副职,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一次是在1931年,徐海东任红4军13师38团团长。他作战勇猛顽强,在这年4月的一次战斗中,随连队冲杀,左腿连中两发机枪子弹,一颗穿过皮肉,一颗卡在大腿骨和小腿骨之间,流血不止。徐海东被安置在一个红军家属的家里养伤。一个多月后,未等伤全好,他就拄着棍子,一拐一拐,离开老乡家,去找自己的部队。

这期间,38团天天打仗,不能缺指挥战斗的团长,又不知道徐海东同志什么时候能够伤愈归队,上级就任命了新的团长,政委也不缺,只缺个副团长。徐海东这个老团长找到部队后,一时竟成了没处安置的干部。

这天,师政委要把他留在师部休息,等待分配。徐海东急了,吵着说:“我还是回38团!”

师政委说:“38团团长有了!”

徐海东说:“那我当副团长去?”

师政委说:“同志,你说那样妥当吗?你是老团长,负伤出院回来,怎么好去作副团长?”

徐海东同志说:“团长、副团长就差一个字。当过团长的人,为什么不能当副团长!”

徐海东同志有股犟劲,常常在别人看来“不合情理”的事,他认为对的,就坚持力争。他经过再三力争,终于当了副团长。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勤勤恳恳地工作,并注意处处尊重新团长,听从团长的指挥。全团官兵无不称赞他是一个忠心耿耿、不计私利的人。

1934年11月,党中央决定红25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名义开始长征。在出征离开大别山前,部队进行了整编。整编时,军长徐海东同志主动向上级提出让程子华同志当军长,自己当副军长。原因是他听说程子华同志在中央红军当过师长,又上过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参加过广州起义和保卫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战役,文韬武略要比他强。徐海东诚心诚意想使红25军今后不再受挫,能够发展、壮大,坚决让贤。他这次的要求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徐海东同志当副军长后和当军长时一样,积极指挥作战,白天黑夜在队前马后奔忙。部队一离开大别山,开始长征,蒋介石就调重兵前堵后追。徐海东同志带领前卫团,走在全军最前头,当开路先锋。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和程子华都负了重伤。一颗子弹从徐海东的左眼底下进去,又从颈后穿出,他昏迷了四天四夜。到第五天,他从昏迷中醒来时,听说军长伤势也很重,就下命令似的对医生说:“你们不要管我了,去好好照看程军长!”又指指身边的护士说,“还有你,都去照看军长!”

徐海东的伤刚一见好,他就让警卫员扶着他上阵指挥战斗。一天,他和军政委吴焕先指挥部队在风雪地里与敌人打了一场激仗,取得了胜利,使红25军又一次转危为安。

过了不久,在一次省委会议上,有的同志提出:“军长伤还没好,徐海东同志伤好了,还是由徐海东同志当军长好。”

“不成,绝对不成!”不等省委其他同志发言,徐海东同志就抢先说,“军长是中央来的,他手上带了彩,不是不能指挥。我当军长是打仗,当副军长也是打仗!”

行动比语言更能证实一个人的品德,从鄂豫到陕南,这一路上,徐海东同志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副军长就少负责任。在风风雨雨中,他每次在危急关头,都挺身而出。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战斗。他既把自己放在一个助手的位置,又不忘自己是这支队伍的主人,他唯一关心的是这一支红军队伍的前途和命运。

解读

人们通常说不在其位不谋其职,但徐海东在其位谋其职,不在其位也谋其职,他比别人多出的是责任,是律己精神。他不计私利,甘于付出,完完全全以一个主人翁的态度去做人行事。

杰斐逊知错认错

名言

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益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

——马卡连柯

故事

19世纪初,英国派出大部队侵略独立不久的美国。美军统帅杰斐逊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特点,在新奥尔良地区会战时主动放弃了几个城镇,避开英军主力,打了一些迂回战。这本来是弱军战胜强敌的好办法,但是新奥尔良地区的一家报纸却登出文章,指责杰斐逊是“胆小鬼”,说他“临阵怕敌,不敢与英军进行决战”。

因为当时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杰斐逊担心继续散布这种言论会扰乱人心,涣散部队的士气,就下令逮捕了这家报纸的编辑,并宣布戒严,不准任何人对军政大事乱发议论。

被逮捕的编辑认为,杰斐逊限制公民言论自由,无理监禁不同意见者是违法行为,于是就向联邦法院提出申诉。法院接受了编辑的申诉,决定由多明尼卡法官负责审理这个案件。可是,当多明尼卡发出传票,要杰斐逊接受法庭讯问的时候,杰斐逊不仅不予理睬,反而把法官多明尼卡也关起来了。

经过艰苦的激战,美军在新奥尔良战役中胜利了。这时,举国同庆,杰斐逊取消了戒严令,多明尼卡法官和那位编辑都从监狱里放出来了。

多明尼卡法官出狱后恢复了原职。这时,他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藐视法庭”为理由,传令杰斐逊到法庭接受审判。

许多人都觉得多明尼卡法官的做法太过分了,建议杰斐逊拒绝到庭。杰斐逊尽管战后的工作也十分忙碌,但仍然按期出庭受审,还根据多明尼卡法官的判决,交付了一笔数额颇为可观的罚款。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许多人都愤愤不平。他们觉得,一个小小的法官竟然审判指挥美军赢得战争胜利的大英雄,并且还罚了款,真是太不公道了。

可是杰斐逊却对大家说:“我在战争中逮捕不同意见者是违法行为,法院的判决是公正的。你们不必替我打抱不平。”

“可是,您当时那么做,完全是从战争的需要来考虑的啊!”

杰斐逊又心平气和地说:“是的,为了战争的胜利,我使用手中的特权逮捕人是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这种作法是违犯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有错,我认错。我们都要记住,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任何人都不能做违反宪法和法律的事。因此,你们不要抱怨法庭对我的审判,而要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永远做一个遵法守纪的人。”

杰斐逊知错认错,服从法庭判决的事情使知情人十分感动。后来,它成了美国法律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广泛地传颂着。

解读

法律对任何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这是法律不容亵渎的一面,它不应该因为某人有特权而法外容情,更不会因此而变更。杰斐逊深知法律的尊严性,虽然他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还是站在法律的高度接受了惩罚。这是他高度律己精神的体现,为后世留下了奉公守法的美名。

勤俭节约

——文明价值观的准则

勤俭节约,可以从字面简单解释为勤劳而节俭。它涵盖工作和治家两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一种优良传统。

勤俭节约是文明价值的准则,一个文明国度、一个先进民族莫不是秉承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古人早已总结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就是对这个道理很好的诠释。在勤俭节约方面,我国不同时代的先人都程度不一地做出了表率。三国时代的军事家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清代学者朱用纯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至于治国方面,此类的经验教训和金玉良言则更是数不胜数。可以断言,勤俭节约,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亦或将来,都应该是兴国治家修身的法宝,应该坚守并传承下去。

勤俭节约——文明价值观的准则

与民同甘共苦的尧

名言

君子以俭德辟难。

——周易·否

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氏族,一些氏族又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两个大部落的首领。

许多年过去了,尧当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很会治理天下。东西南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农牧渔猎各业,他都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当时的生产很落后,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事常有。尧整天和老百姓在一起,对大家的苦难十分关心。他自己的生活也很俭朴。

尧看到有人吃不上饭,心想:这是我使他饿肚子的;遇到有人穿不上衣服,他总觉得:这是我有过错,才使他没衣服穿的;有人犯了罪,他也首先责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因为尧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所以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有一天,几个部落首领来拜望尧。他们来到尧的“宫殿”门口,仔细一看,都愣住了。

“天哪,他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啊!”有个人先发出感叹,其他人也跟着议论起来:“这明明是几间最普通的茅草房啊!”

“我们那里,守门官也比他住得好呢!”

正说着,尧走了出来。大家见他的穿戴,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嘴上没说,心里却想:“难道这个身穿补丁衣裳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尧吗?”

这些首领们互相看了看,他们每个人都比尧穿得好,脸上不禁露出惭愧的神情,从心眼儿里更加敬重尧了。

在尧招待各部落首领的“宴席”上,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端起土钵、土碗,津津有味地喝着野菜汤,谈着治理天下的大事。“宫殿”里不时传出一阵阵的笑声。

从那以后,各部落的首领们都学着尧的样子,和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解读

作为首领,尧没有居功自傲,高高在上,恣意享乐,而是勤俭节约,与百姓同甘共苦,树立了一代明君的光辉形象。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