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一直停留在人才“本土化”的框框里,企业招聘的员工是清一色的本土人才。人才“本土化”固然有一定的好处,员工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有着类似的思维方式,有着共同的语言,所以企业管理起来相对要方便一些。然而我国企业的管理相对于欧美式管理、日本式管理又有很大的不同,我国企业使用的绝大部分是本土人才,而采用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等,又都是从西方引入进来的。但在灌入过程中,又会根据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及传统文化进行调整,形成一套既有中国传统文化身影,又带有西方科学管理味道的独特管理模式,有的学者于是把它归纳为中国式管理。
人才“本土化”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加工型企业主要走的是来料加工型发展模式,即主要跟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合作,帮跨国公司进行订单产品的加工生产,这种合作模式往往是:跨国公司进行产品的研发、销售以及品牌的塑造工作,而我国的加工型企业则负责招聘本地人员,购买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把产品交付给跨国公司后,再由跨国公司销往世界各地,而我国加工企业赚取的就是少量的产品加工费。我国这类加工企业,其实就是跨国公司推行产品本地化的桥头堡,即由中国企业进行生产加工后,由跨国公司直接销往中国本土。
由于我国许多加工企业只是帮跨国公司进行产品订单加工,经营模式相当简单,而且企业经营范围非常狭窄,只在本土内进行,足不出户,所以企业使用的人才几乎全是本土人才。而相比之下,那些西方跨国公司由于推行国际化运营战略,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跨国子公司,于是他们的人力资源推行的就是人才“国际化”,大量招收国外人才进行企业的生产运营,引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界也开始掀起了一股人才国际化的风潮。一些成功的国内大企业,像华为、海尔等正在积极推进人才“国际化”。海尔集团公司总裁张瑞敏有句豪言:“全球就是人才库,全球都是人才库。”在经济全球化热潮的席卷下,在网络招聘的广泛应用下,人才的国界正在被打破。
去过华为公司面试的人都知道,华为对聘入员工的英语水平要求非常高:员工必须能运用英语自由交流,能做到跟老外沟通无障碍。为什么其他生产型企业对员工英语不太作要求,而华为公司却把英语门槛提得这么高?主要原因就在于华为公司的人才国际化战略。华为的人才使用已经超越了国界,在深圳本部,华为公司招聘了大量的国外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与国内员工相处在一起办公,所以,英语已成为华为公司的主要工作语言之一。另一方面,华为公司一直奉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从96年左右就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在国外纷纷成立子公司,进行跨国经营;在国外,华为公司也必须像西方跨国公司那样,推行人才本地化。
近年来,华为国际市场发展迅速,对海外本地人才的聘用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华为的官方数据显示:华为海外本地人才的聘用,平均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华为的海外员工都已经超过22000人,其中海外本地人才超过12500人,华为的海外员工本地化率达到了57%。正如华为的海外人才招聘口号所宣称的那样:华为非常欢迎能够帮助公司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各领域人才加盟。
除了华为公司之外,我国的其他大型公司,如海尔、联想、TCL、中兴通讯等都在推行经营国际化战略,而企业要走出去,关键的一环就是人才“国际化”。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人才“国际化”听起来似乎很遥远,而事实上,它却近在眼前。由于经济全球化热潮的兴起和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从人才“本土化”,过渡到“人才国际化”,这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已经诞生了一大批颇有影响力的大公司,当他们在国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走出国门,推行国际化运营;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近年来,我国许多行业的生产成本已经达到美国同类行业的90%,有的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在丧失成本优势的情况下,我国许多企业必然会走出国门,流向相对成本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越南等。由此,人才国际化必然是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