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式、结构化的面试,求职者已广为熟悉。针对公司常用的HR初试、专业笔试和用人部门的技能复试,许多求职者已经是“久经沙场”,对那一套已经摸得滚瓜烂熟了。由此,不少求职者都事先做了预演和准备,在面试过程中往往能见招拆招,甚至通过一些虚假简历、虚假工作经历来闯过面试关。所以说,如果公司依然只用常规面试手段来甄选人才,往往可能会看走眼,导致一些求职者鱼目混珠,蒙混过关。由此,一些成功企业,在面试过程中,往往会出一些面试怪招,把求职者心神打乱,杀个“措手不及”,这样才能挑选出真正的人才。结合一些大型公司的面试手法,我把一些怪招列举如下:
压力测试:无疑,这类面试意在测试求职者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这类测试往往采用“刁难”应聘者的手法,表面上有些不近人情。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在招聘员工时,就喜欢故意用压力来“刺激”面试者:“以你当前的条件显然不具备聘用资格,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故意把求职者逼入绝境,然后再观察他的反应。
记得有一次去深圳广聚能源公司面试时,该公司总裁在面试快结束时,故意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到我们公司来,不给你加工资,你怎么办?”我应付了几句。结果,他继续追问:“如果不是一两年,而是五年十年,甚至一直不加工资,你会怎么办?”一连串的尖锐问题直逼得我手忙脚乱。面试结束后,总裁站起来,客气地笑了笑说:“刚才只是开个玩笑,公司不可能不给员工加工资。”这种面试考察的是应聘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及其求职动机和价值观等。
思维测试:这类测试题目往往比较简短,但角度刁钻,而且没有标准答案,完全是发散性思维,以此来测试求职者的应变能力和思维广度。微软公司最喜欢用这种方法,在面试过程中,往往给求职者提一些挑战思维极限的问题,如: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形的?海里有多少的水?海滩上有多少颗沙粒?这些问题看似无厘头的,但面试不在乎你给出答案的对错,因为这类问题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面试官在乎的是你如何去思考这些问题,有哪些创新性的观点和看法。
马拉松式面试:这类面试环节较多,过程故意拖得很长,用以考察求职者的“耐力”和决心。微软公司的面试招聘采用的就是“马拉松面试”,求职者需要与部门工作人员、部门经理、副总裁、总裁等五六个人交谈,每人大概一小时,但大家交谈的内容各有侧重。除涉及信仰、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敏感问题之外,其他问题都可以涉及,让求职者难以准备,面试时尤其重视这几方面:重视应试者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重视应试者的口才;重视应试者的创新能力;重视应试者的技术背景;重视应试者的性格、爱好和修养。
赛场赛马:给应试者一个公平的竞赛平台,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前段时间,苏宁电器公司旗下的苏宁易购子公司到某高校去招聘优秀毕业生,采用的方式就是让毕业生自己组队,参加苏宁易购组织的“大学生创业大赛”。第一轮是组建团队,编制创业策划书:如何发展苏宁易购的会员。结果大学生们组建了50余个团队,然后由苏宁易购的高管担任评委,由每个团队来讲解其创业思路及策略,经过评委们打分淘汰,留下了15个脱颖而出的团队;第二轮是让初步过关的团队去实施他们的创业方案,用他们的策略去发展会员,并统计出各自的会员开发量。这样又淘汰了10个团队;第三轮是召开总决赛,让胜出的5个团队各自总结自己的经营成果、成败经验,通过苏宁易购的高管评委打分,最后评选出冠亚季军,以及每个团队里面表现出色的先进队员,于是,这些胜出的团队及队员,就被苏宁易购愉悦地聘用了。
虚虚实实:面试的时候,主考官故意问一些看似矛盾的问题,来观察应聘者的反应。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家公司准备招聘一名公关部长,经过一番淘汰筛选后,只剩下三名求职者等待最后的复试。复试在一个房间里举行,每一名求职者进入考场,主考官都说:“请您把大衣放好,在我面前坐下。”其实,房间里除了主考官使用的一桌一椅外,什么也没有。结果第一名求职者不知所措,情急之下脱下大衣,放在主考官的桌上,然后说:“还有什么问题吗?”结果他第一个被淘汰了,原因是他惊慌失措,没有应变能力。第二位求职者的回答是:“既然没有椅子,就不用坐下了,谢谢您的关心,我愿听候下一个问题。”此人处事老练,只是机智不够。第三名求职者在听到发问后,眼睛一眨,把自己等候时坐的椅子搬进来,放在离主考官一米远处,脱下大衣,折好后放在椅背上,然后坐在椅子上听候下一个发问。这个人被成功录用为公关部长。
像这些怪异的面试招数,在一些大型公司,尤其是外资企业里很常用,作为在技能测试之外,考察员工应变能力、思维、性格、品德、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在应聘者毫无准备的情况,观察出他原始的反应,使用起来往往屡试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