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中,有一套“圈内人”和“圈外人”理论。所谓圈内人,也就是部门领导者的心腹,这类人往往跟部门领导者走得非常的近,深受领导者的信任,也最容易受部门领导者的提拔,由此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群体;而“圈外人”是指部门领导者核心利益圈以外的人,这类人虽然也跟着领导做事,跟大家处在同一个部门,但这类人跟领导者只存在工作关系,而并没有私人生活的交集,因此,他们做再多的事,往往很难获得部门领导者的提拔。
“圈内人”与“圈外人”是许多采用集权式管理的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亚文化现象,也是部门一把手权力过度集中的必然结果。人事权一旦掌控在部门负责人手中,那他就手握生杀大权,合他意就把你视为圈内人,把你当成红人和心腹一样看待;而一旦对你有所戒备或隔阂,就把你挡在圈外,充其量只有做事的份,却很难得到领导的赏识和提拔。
在这种环境下,有的人为了打入领导者的核心圈子,拼命处好与领导的关系,紧紧围绕着领导转,如同众星捧月一般;而跟领导者关系较远的员工,如同闲云野鹤,被排挤在圈子之外。所以,在许多公司的职能部门中,员工能否得到重用或提拔,跟其能力和业绩没有太大的关系,关键在于跟部门领导者的关系处得如何。于是一些善于利用各种手段经营好与领导关系的人,往往升迁较快;而自恃自己能力的人才却常常被挤兑,由此形成了一种极不健康的办公室文化。中国有句古话:“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在深圳某大型玩具集团公司工作期间,曾有一段经历让我深有感触。有一次,质量系统部急缺一名ISO主任,负责整个集团公司的ISO体系运行的监管工作,由于我跟质量系统部的那位高级主管关系不错,对方盛情邀请我去他部门担任该职。如此一来,我便由一名人事主管跳槽成了ISO主任。开始时,那位部门经理似乎对我还不错,但慢慢地,便感觉到气氛不对了,明显感觉到部门经理脸色逐渐变得冷淡,眼神怪异。
那时,我常常反思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回想自己做事一贯兢兢业业,做人低调,也从未跟领导有过什么冲突。为什么新到一个部门,工作才几个月,前后就有这么大的反差?但有一点我是看明白了:部门明显分成了两派:经理这一边有十多个人,监管的业务较多,人员似乎也非常团结,天天围着经理转;而那位高级主管这边怎么只有三四个人,只负责一项ISO业务,成了名副其实的“少数派”。每年升职加薪,经理都是把指标给他自己的人,而高级主管这一组每次都是望洋兴叹,而高级主管升不上去,我自然也就原地踏步。
后来,那位高级主管忍无可忍,与经理公开决裂,于是赔了一笔年资后,便被经理炒鱿鱼走人了。高级主管一走,我认为可以有机会升职了,因为顶头上司一走,一般是下属接位。但没想到的是,经理从他的心腹主管中,升了一位年轻的女主管来担任我新的上司,而且对方对ISO业务并不熟悉。经理宣布这一任命时,还一脸怪笑地要我好好支持她的工作。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那时正值五月份,正是一年一度给员工升职加薪的时候。结果部门经理交到人事部的加薪人员名单中,别人都有名字,唯独缺了我一个。那一刻,我总算彻底明白了,知道经理有意挤对我出去。于是我赶紧去人才市场换工作,结果一周后,我应聘上了一家大型公司的人资经理。
接下来,在我向经理辞职时,出现了滑稽的一幕:我走进经理办公室,表达了要离职的意向。经理象征性地说了几句宽慰的话:“你在这里做得不错呀!干吗要离职?”我于是讲了几条理由。“既然如此,你就抓紧写份辞职申请吧!”于是,我把辞职申请填好后交给他。经理接过来,看了看后藏进了抽屉,马上换了副面孔,和颜悦色地说了一番真心话:“兄弟,你人其实挺不错的,只是明珠暗投。”我当时有些不解,反问他:“我不是一直在你的领导下做事吗?”这时,他才道出了原委:当年,我顶头上司把我从人事部挖到质量系统部时,当时经理也希望我进去后把那位高级主管替换掉,但后来发现我跟高级主管私交不错,于是便不悦起来,以为我读书把脑子读坏了,认不清形势,后来干脆和那位高级主管一起挤兑掉。其实,我进这一个部门,并不知道有这层玄机,以为大家在同一个部门做事,是一个整体,而不知道这背后原来有两个世界。
其实,在不少公司的部门里,都存在着这种不健康的圈子文化。通俗点也就是站队,有时候如果站错了队,就算能力强,能做事,换来的不过是挤兑和打压。而这种圈内与圈外的亚文化,本质上就是权力过于集中的结果。一些部门一把手,一旦握有升职加薪的重权之后,就会高高在上,把自己视为部门的权力中心,刻意培植自己的势力圈子。而对于那些有能力、能做事但不属于自己圈子的员工,他反而会视为一种异类或威胁,尽情地排挤和打压。如何消除这种圈子文化,这是公司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本书后面要阐述的问题。